【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柯玲]上海朱家角祭祀风俗与供品的调查研究
  作者:柯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7 | 点击数:24345
 
二、祭祀称谓中蕴涵的男女平等观念
在中国的城市中,男女之间真正的平等,也许只有在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里才被视为平常。一般人们认为这是上海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结果。但在这次祭祀民俗调查中,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朱家角把祭祀祖先称为“拜太太”(或请太太)。而且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将曾祖一辈的老人都叫“太太”,常常出现“太太”间两个人答应的情况,并补充说“是那个太太,勿是侬”,互加区别。
当地人把“太太”看做尊称。“老爷”这个词仅限于用来指称神,比如“城隍老爷”、“关公老爷”等等。
方言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朱家角地区的“太太”称谓明显带有某种女性崇拜的原始信仰特征。而且在祭祀活动中,主持祭祀者不限男女。这一点和其他地区比较起来也带有更多的男女平等色彩。至于祭祀时孕妇、产妇的回避其实是裹着迷信外衣的科学的呵护——跪拜对她们确实是一种负担。
原始信仰的痕迹还体现在祖先祭祀中,具体摆布之中东首为上,古老的程式显现出先民的太阳崇拜心理。
三、财神祭祀中透射的商业城镇特色
众多水乡古镇中,朱家角的商业特色最为明显。以民国时期为例,朱家角在发达的米业、布业、油业带动下,手工业、工业、钱庄典当、金融业、碾米厂、发电厂,均开全县之首。当时的北大街、大新街,沿街两侧,大小商号鳞次栉比。全镇坐商有千户之多,夜市闹如白昼。香讯或年节,外地商贩云集,农船成百上千,漕港河为之阻塞。
朱家角的财神祭祀是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镇里东湖街有一条弄堂叫财神弄,原有的正对财神弄的财神庙由于低矮狭小已经废弃。朱家角财神集中到了城隍庙的厢房里。朱家角城隍庙的香火很盛,农民、镇民、商人,信奉财神的很多。年初的财神祭祀虽不针对某一位财神,但是家家户户为财神焚香放炮,规模却是少见的。朱家角的财神共有三位:
第一位:武财神赵公明,也称“赵公元帅”,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大师之一。民间常常将他的神像贴在门上,作为门神,镇邪祈福。明代开始,民间认为他专司“买卖求财”的职责,供奉他为武财神。
第二位:文财神范蠡。他原是越王勾践的大臣,功成身退,逃到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发了大财,但他把钱财看得很轻薄,分散给穷朋友和远近亲戚。
第三位:关公,亦称“官圣帝君”,简称“关帝”,也是道教的护法师之一。朱家角的关公信仰很盛,报国寺的前身就是关帝庙。因为他集忠、节、义于一身,所以后人为他立庙祭祀,明、清时期信仰尤盛。近代道教把他作为财神供奉。特别是商人,认为关公生前善于理财,又因商人谈生意做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而且,因三国传说中关公过世后真神常回来助战,商人也希望生意一旦受挫,能得到关公一助,取得成功。
朱家角人大年初一即开始财神祭祀,可见财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人们不仅企图借助财神的神力让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也把“财神老爷”的生财之道铭记于心。朱家角的经商风气之好是有口皆碑的。
四、人神供品差异中的人本思想
我们发现,朱家角的祭祀活动中,祭人与祭神供品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天地神灵祭祀中,绝不涉及鱼肉荤腥。朱家角人方言称祭天为“斋天”,祭地仅为一座斗香,祭祀神灵最多放一点水果。相对隆重的八月十五“斋天”,也不过就加上了几样时鲜水果。这种祭祀方法迥异于他处用猪头三牲等带有一点血腥气的祭法,从而使得朱家角的祭祀风俗的平和、淡雅特点较为突出,而这也正是当地人的显著性格特征。
朱家角祭祀活动中的有关人的祭祀则要详细周到得多。除了代表层次的大鱼大肉外,境况稍好一点的人家,必定要添上几样死者生前爱吃的小菜,供奉天地神灵吃的水果糕点,同样可以出现在大户人家的初丧的供桌上。
朱家角祭祀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所有祭祀供品活人都可以享用上。只要祭完,它们拿到灶上去加热一下即可。
这样,祭祀活动的最后宗旨落到了让活人借机团聚一次,加强联络,增进感情。本文还没有把大型的宗族祭祖活动包含在内。由祭祀联结、巩固起来的不仅仅是血缘、亲缘关系,而且是无法割舍的中华文化!
尽管如此,迷人的祭祀风俗中也还有不少令今人难以解读的程序和忌讳。也许,它们蕴涵着更深的人类远古心灵的密码,期待今人去研究,去认识。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史语所与中国西南民族调查
下一条: ·[叶涛]走进“龙牌会”
   相关链接
·[周金琰]湄洲妈祖祭祀供品调查·人文与实业曾在此相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