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王霄冰]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
  作者:王霄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30 | 点击数:22472
 

  现场交流式记忆也是社会记忆的一种方式,但我们却不能把二者完成等同,因为社会记忆并不只依靠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它在很大程度上也跟文化记忆一样,是使用规范化的仪式和文本来传达来自过去的文化信息,只不过规范的范围和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地方史志、民间节日或者家庭族谱等等,虽然只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但从记忆的时间跨度上却已经完全超越了3-4代的现场交流式记忆的范畴。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文化记忆和现场交流式记忆之间再增加一个社会记忆的概念。

  所谓社会记忆,在笔者看来,就是由一定的社会群体集体承载的历史回忆,记忆方式有口头的、庆典的和文本的,它所服务的主要是地方性、区域性或者各种社会团体的文化认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把社会记忆看成是文化记忆的前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中国古代的例子来说,社会记忆就是流行于各地的“风”和“俗”,以及由一部分文化精英在总结风俗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礼”,还有记录传说、礼规等的民间礼书、史书等,而文化记忆则是由统治者提倡和推行的统一的礼制以及经典化后的礼书、史书和其他各种文化典籍。

  社会记忆不仅是文化记忆的初级方式,而且也是维护和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文化记忆中储存和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知识,在国家层面上主要以下面几种途径得到维护和传承:

  国家的教育体系和考试制度。例如中国古代使用四书五经作为学校教材和选官的标准。

  宗教礼制。上层统治者按照一定的礼制规约举行国家的宗教祭典,例如社稷之祭、古代皇帝实行封禅礼和祭天、祭孔等等。

  经籍的库存与编修。封建时代的皇宫不仅拥有藏书极丰的图书馆,而且专门设有解读和阐释经典的官位。这些学者虽然官位不高,但却掌管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之本。他们除了研究和编纂典籍之外,还经常充当太子也就是未来皇帝的老师的角色。

  史志编纂。古代史官的位置非常重要,他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记录当代的史迹,而且还要精通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把它们贯通起来,编辑到史书当中。

  修造纪念性建筑。包括陵墓、庙宇、碑刻等等。

  以上几方面都只限于统治阶层,和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文化记忆的内容要想返回到民众生活中去,就得依赖于社会记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地方史志。在编纂地方性历史文献的过程中融进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内容,其中特别是《二十四史》,经常被当成模本和主要参考文献使用。

  家族谱牒。家谱在唐宋以前只存在于贵族家庭,但到了宋代以后便在全社会普及开来。家谱的内容五花八门,其中有从经籍中抄录下来的有关姓氏来源、祖先业绩的历史,也有关于四时祭礼和婚丧礼俗的规约等。

  民间礼书与礼俗规范。很多民间礼书的内容都来源于文化记忆的经典,比如观看风水的手册参照的是《易经》,婚丧嫁娶的规定来自于《礼记》等。

  地方性节日。传统节日在地方化的同时,也往往负有极强的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功能。例如端午节、清明节等,已经有了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回忆方式。

  纪念地的维护。例如对于分布各地的黄帝陵、大禹陵以及历史人物的故居、陵墓等的保护,并举行定期的纪念活动。

  民间文学。在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和歌谣中,都包含着很多民族文化记忆的内容,例如三皇五帝的传说、英雄史诗、有关岁时月令的节气歌等等。

  民间艺术。民族神话和传说故事以及带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如动物中的龙、凤)等,都是民间美术和音乐舞蹈常常采用的主题。

  正是通过这些社会层面的记忆方式,文化记忆才能得以在民间扎根,才能发挥其维系民族认同的作用。所以,文化记忆的维护,绝不是依靠政治和文化精英单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的事情,而是必须有赖于全社会的认同和参与,有赖于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的双向交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晓葵]解读日本战争纪念碑:刻在石碑上的日本
下一条: ·[刘正爱]风水传说、历史记忆与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
·[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
·[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王娜]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李丽楠]地景传递社会记忆的机制研究·[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王春燕]地方传说在当下的景观重建生产与文化记忆愿景·[周阳]社会记忆视域下的“非遗”文化资本再生产
·[钟佳琪]社会变迁与生存抉择:传承人视角下平阳卖技的记忆与存续·[谢红萍]集体记忆中个体叙事的构建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