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英古阿格]一个纳西族老村长的口述实录
  作者:英古阿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8 | 点击数:31448
 

  四、文革受难

  我入党时是1961年,我家老婆比我还早,59年就入了党,下束河人。(党员之家了!)是59年时的丽江地区群英会代表。[8]她是玉龙公社的先进份子代表。(妻旁边说明:金山代表是曾家登的五月红[9])。后面一直为村里做事情,一系列的斗争运动开始了。复员回来后,在生产队当了不到三个月的队长,就诬蔑为“当权派”,在大门口有一棵棕榈树的那一家搞批斗会,说我低头不够,低头低到膝盖上了还说不到九十度,唉喂,整人已整到这种程度。在大门口的棕榈树上贴了张标语,“打倒和家福!”是倒贴起的,上面还印了个脚印,意为永世不得翻身。我说没做过什么对不住良心的事,我也坦白不出什么来。最后,没得法,审问者问我回来后三个月里做了些什么?其中一个揭发我,说我偷懒,不理解贫下中农的苦处。是怎么一回事呢?因在部队剿匪中负伤,患上了风湿病,尤其是小腿,一下水就钻心地疼。当时五六月份要插秧,因耐不住风湿病疼痛,就安排了拨秧苗的人和在秧田里放水的人后,回家躺了一小会儿。于是那个人就揭发说自己躺在家里睡大觉,却让贫下中农下水干苦活。

  我二叔去世时开追悼会,我在追悼会会上有感而发,我奶奶去世时,连个追悼会都不准开。我说毛主席都说过,我们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10]就这么个意思,但他老人家也作不了主,我家奶奶就不准开嘛。当时因为我家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所以上面不准开追悼会。全家就买了个花圈,当时卖一块多一点,是我买回来的,上面落上全家人的名字,安放在灵台前。突然,我父亲说,儿子,等出殡人来时,到每一桌前磕个响头,以示感谢。我就照着去磕了,说感谢大家给我奶奶送终。我二叔就说,怎么能给活人磕头?父亲说以前是兴这样子的,这是磕给老祖宗的,被磕着的人也不兴站起来,最多说一句节哀。这些都是在我二叔追悼会上讲的,全场村民也感动不已。

  五、外出学习

  当时家里困难,我家弟弟从部队复员回来,家里没住处,回来盖住房。上面领导说你是大的,应让出来,一山不在二虎。于是就出来参加工作,单位是畜牧局,一干就是十二年,一直在基层,地点在下面的种马站,当了种马站站长。畜牧技术这套也很怪,不学就不懂,学了学不进去,要得有个基础啊!就因为这样,上级派我到黑龙江学习考察,是77年,顺路地,北京、上海也去了,轮船也坐了。看,这就是北京照的相。想放大也扩不成说。当时也才30多岁。

  我的这一生,什么都过过来了,说不尽了,物是人非,世道变化太大了。记得那一次去黑龙江、北京、上海那一次学习,就报了一千多块钱。(笔者:可能是现在的两三万了吧?)不止!粮票一斤,钱一块,就可以吃三顿饭了。那次到黑龙江学习,各方面照顾得很好,伙食基本上以面食为主。后听到我们是从云南来的,就专门给我们准备了一顿米饭。我说米饭可以回去天天吃,何必在乎那么几天,吃点馒头有何不可以的?说实话,那边的粑粑的确做得好吃,样式多,有一种,好像蒸过,有点像蛋清饼,口感好,回味无穷。有一次,主管招待的人问我们有何意见。我随便说了句笑话:“炒瘦肉吃着了,就没吃着大肉(红烧肥肉)。”主要是在村里吃惯了,干活是离不开这大肉的。第二天桌子上就多了盘大肉,块头很大,但怪了,一吃,以前可以吃三大块,在这点就腻得一块也吃不了,可能风水不同的原因。后面我也后悔不该说这话了。现在想来也是笑话了。可能是冬天刚刚过去,天气倒不是想象中那么寒冷,但晚上睡觉时,他们还在烧坑,这怎么睡啊?热得翻来覆去就睡不着,后来实在没法,就把院里的板凳凑合过来,被盖铺在上面才睡得着。有个来自四川的同伴叫郝成(畜牧局技术员)的取笑我们有福不会享。那边基本上是大平原,交通四通八达,一下雨,车子就停下来了;但也奇怪,雨一停,雨水一下就渗漏到地下了,车子又可以开了。参观完养殖场,因为下雨坐不了车,就买了轮船票,顺道也去参观油田。我们的车子就停在半路上。我们担心当晚能不能赶得上轮船,就一个劲地催司机能不能继续开,司机说没有关系,能赶得上的,不能在雨天开车,开了就会出事。果真,不到一会儿,雨歇了,一直开,开到大连。当时大连城市建筑也就五六层的多;我记得是从北京出发的,北京最高的一幢楼房是十七层的。

  到北京后,专门在天安门广场逛了一天。后来我与一个在大研农场的老人讲,咱也是见过大世面的。当时从早上六点出发,之前在旁边饭店里吃,就喝了一碗牛奶合一小把尖叶的油茶。从天安门城楼旁边一进去,一看就看到六点,值班人员说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就这么几个院子,看了整整一天。第二天主管领导就问还想去哪儿逛?我们就说想看看毛主席纪念堂,想看看毛主席。主管人员说:大家都是从南方来的,都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需要专门安排,前面就发生过因悲伤过度而休克或死去的情况,因此需要安排医生护理。您们一行有24人,需要专门安排,今天就来不及了,还是安排其他地方吧。于是就去了天安门广场,参观了历史博物馆。第三天又问去哪儿。我说想去趟十三陵水库,听说过毛主席参加过修十三陵水库,想看看这个水库是什么样的。花了九角钱的客车票,绕到北京的西北角,差不多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才见到水库。看完水库又拐到里面的陵园,都是清朝皇帝的陵墓。陵墓大门都是石头做的,比我家这个大门还要大一倍多,里面设了电灯,过道走廊很长,差不多有从我家门口到村口的距离,里面空气凉爽,最里面有个大房间,摆放着两个棺材,一个在上面台阶,比平常棺材大了许多,与我们这边棺材制式差不多,只是上面盖板不是我们那样的拱起,是平平的。旁边设了栏杆。就这样看了一圈后,又花了九角钱坐车回来。当时是地区畜牧局局长带队,经费十分有限,他说绕道旅行的车票花销不能报,由个人承担。我说这是我第一次逛北京,也是最后一次,不报也算了,这张车票就作纪念算了。这样把这张车票放在衣兜里一直带回丽江。回到丽江后到畜牧局报帐,带去了所有的车旅费发票,签字时候我开玩笑说,在畜牧局呆了那么多年,想不到还这样开心地出去一趟。当时也没想报那张去十三陵的车票,那个会计说:小和,既然带都带回来了,就报得了嘛。于是那张车票也报掉了。这下惹了那些没报着的人,他们说我最可恶。我说谁让你们把车票丢了呢!去了趟北京,还是有个纪念的,有个中国民航给的飞机模型,带回来了。

  坐飞机、轮船、飞机,都是第一次,汽车是从丽江就坐着了,当时从丽江到昆明,要坐三天的车。到了昆明后,要坐飞机去北京。在昆明买了飞机票后等了一个礼拜。坐飞机前一天晚上把飞机票发下来了,我就问,明天坐飞机,明早早饭怎么吃?我私下对飞机上有没有厕所不知道,加上同机的几个汉族人说不要吃多,少吃点好。所以在上飞机前就吃花了一两粮票买了两个小包子,就那么小,叫什么狗不理饺子。在昆明飞机场里起飞时是十二点了,可能当时飞机的油不能一下加很多,在成都加油休息了半个小时。那时我已经饿得不行了。候机厅里都是明亮光滑的,可以照得见人影,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里面倒是有放着饭菜,可那一桌菜,一个人也没有吃,半个小时也吃不完。碍于面子我就出去了,里面也是闷热得不行,想出去凉快一下,到了外面,看见我们局的技术权威老成蹲在柏树底下,就着水吃着一盒饼干,我就过去跟他要点饼干吃。他给了五片,还说,出来就要带点东西嘛!这一点都不懂啊?他还这样开爽我呢?吃了这点东西后,飞机从成都起飞直接飞到北京,大致是两个小时二十五分,在成都上了飞机后,空姐说,亲爱的旅客们,飞机快要起飞了,请系好各自的安全带。安全带在哪儿?原来是旁边的两根布带,有点像我们系篮子的宽布带。我就把两条都拴在一起,后面看见其他人是套在一起的,又解下来重新套上。搞好了这一切后,飞机已经飞到半空中了,到了北京上空后,空姐又说了:旅客们,我们就要到达亲爱的首都北京。赶紧又把安全带解下来。下了飞机后,带队的说拿着飞机票到火车站进行登记,这样才能吃上饭。我就去吃了,五两粮票五角钱吃着一大盘饺子。吃完这一盘,还想再吃一盘,但也有只这一份了。现在我们这边也有了烤鸭,那时好象只有北京才有,北京烤鸭是相当有名的。一只八块。晚上一伙纳西人出来时,有人说今晚吃点什么?我说就吃北京烤鸭。有人建议只吃半只,另外一半带回去,让家人也尝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英古阿格的空间 - 民俗学博客 2009-08-08 21:46: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平凡:多少风雨事旧时月色中
下一条: ·[于萌]“口述历史”现状一瞥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寻访“文化小山村”的纳西族歌者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杨杰宏]东巴史诗的音乐程式刍析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
·[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非遗学术大家口述史项目启动
·[杨建华]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运河记忆:在嘉兴船民的口述史中,寻找对民间生活的敬意
·民间文化保护注重细节追问·[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