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刘志琴]150年前,西餐来了
  作者:刘志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8 | 点击数:4526
 

  北京菜的制作素以老字号著称,六必居的酱园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王致和在康熙十七年(1678),烤肉宛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天福号的肘子始于乾隆三年(1738),月盛斋在乾隆四十年,鸿宾楼建于咸丰三年(1853),全聚德在同治三年(1864)。著名的饭馆有八大居,八大楼,如广和居、同和居、和顺居、恩承居、福兴居、春华楼、安福楼、正阳楼、致美楼等。这16家饭馆中鲁菜馆就有13家之多,鲁菜中又分胶东(东派)和济南(西派)两派,东派注重本味,西派专长厚味,两派都以汤鲜味美见长,在爆、炸、扒、烧、熘中兼有脆嫩清香的特色。京味菜中清真菜别有风味,其以回民菜为主,兼收其他菜系的制作方法,推出清真和菜系列,有八大菜、八小碗、十六碟之说,高中低档俱全。但是与南味食品北上相比,京味菜南下而成功的并不多,这与经济中心南移不无关系。

  京味菜的改良也具有平民食品精致化的特点,以炒肝为例,它本是白煮的猪下水,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常菜,后经《北京新报》负责人、美食家杨曼青的改进,精心烹制,用酱色勾芡,并请著名艺人捧场,打造了一个全新品种的小吃。北京平民饭馆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二荤铺”,即只售两种荤菜:猪肉或羊肉;或是肉与下水。汉民饭馆称“大教馆子”,回民饭馆称“隔教馆子”,价廉而物美。

  运用新的管理机制,是饮食店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北京鲁菜馆吉升馆的发迹,就是得力于经营者有一套严格的管理规章,同时又对店员的切身利益至为关切。菜馆的东家和掌柜每年新春都要对店员进行家访,预先供应全年粮菜和生活必需品,年终在工薪中结算,使店员无后顾之虑,安心工作,所有小费收入概入账柜,按月发放给厨师、账房、跑堂和伙计,东家和掌柜分文不取。此举深得人心,调动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全店上下齐心协力,切磋技艺,周到服务。在经营方式上不拘一格,上得豪华店堂,下得平民厨房,不论是日常销售,承办筵席,送售订购,提盒卖饭,都能做到老少无欺,诚信不二。在常客当中,遇有人事纠纷,这里又成为诉讼调解的会谈之地,店家往往参与调停,缓和矛盾,平息风波,由此在社会上颇有好评,生意愈来愈好,名声远振,连京津、胶东和东北等地的同行都慕名来访,社会名流联翩品尝佳肴。

  京城是首善之地,传统的饮食风俗有根深蒂固的基础,民间专操红白喜事的“大棚厨子”,在民众中的名声不在大饭店、洋酒楼之下。为了保持与同行的竞争,厨师中形成地域性的组织和一些特殊的帮规行话,如油称“漫”,香油即香漫;糖称“勤”,红糖即红勤;酱油称“沫字”,黑酱油即“黑沫字”;盐称“海潮字”;即使简单的数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也用“日、月、南、苏、中、隆、星、华、弯”来代替,如要买35条鱼,就说成“混水字南中着”。厨师进了大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用行话与伙伴传递信息,如说一句“漫大联儿浪荡着点儿”,就是“炒这个菜油加大着点儿”;说一句“漫大联沫着点儿”,就是要“这个菜油小着点儿”;如说“这个人可娄”,就是说“这个人狗狗松松”,意思对这人要小心点儿;厨师若要大便了,说成“吊桥”,小便说成“碎呼碎呼儿”,据说这是为避开主人的刁难和趋吉避凶。还有什么祭灶吃会,拜师仪式,茶馆人市(劳务),都有成套的帮规行话,简直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由于缺少文字记载,早已鲜为人知。(参见唐济泉:《老北京的大棚厨子》,徐昌义编:《名家谈吃》,第285~286页,成都出版社,1996)

  与京城相邻的天津津菜得益于商业大都会的地利,在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甚至超过北京。大型饭庄有30多家,高楼大厦,陈设华丽,远胜京师。津菜精于调味,百菜百味,各有千秋,尤其擅长煮汤,如用鸡鸭肉调制的三合汤;烹调白色菜品用焖白汤;清亮如水,浓郁鲜醇的高汤等等。

  与海派地区不一样的是,京城是政治中心,饮食文化具有伦理政治化的传统,用菜名表述民众的好恶,别有一番情趣。唐代长安用炒三丝即乌鸡皮(黑色)、猪皮(白色)、海蜇皮(粉色)切成三丝,隐喻三个贪虐成性的暴吏:左台侍御史王旭、监察御史李嵩和李全交。北宋的油条又称油炸桧,以表示对奸臣秦桧的痛恨。在清末有所谓“总理衙门”的菜名,据周作人回忆说:“民国前北京有一道菜叫‘总理衙门’,其实就是蛋花汤,也叫木樨汤,意思是指混蛋,嘲讽清末总理衙门的官僚昏愦胡涂。”(周作人:《谈吃小录》,同上书)

  京派、海派饭店、酒楼经营的新格局,对全国的饮食业起了示范的作用,对苏、川、鲁、粤四大菜系的制作、服务和销售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餐进入中国之际,中式饭馆在海外的发展也形成规模。早在乾嘉时期,18世纪的欧洲就已兴起中国文化热,中国的园林、陶瓷、书画、漆器等工艺品倾倒了许多宫廷贵族,但真正达到雅俗共赏并普及到民间的当首推中国饮食文化。华人从移民美洲开始,多以开饭馆谋生。其菜肴大都是华人的家乡潮汕菜,在用料和制作方面力求适应西方人的饮食口味,如在配菜中除去西方人不习惯的黑木耳,仿效西餐馆的环境和装潢,有的还配以乐队伴奏。三藩市的中餐馆和烧腊店用贱价买进美国人废弃的猪下水进行深加工,做成美味的卤菜和各种烧粥,营业兴旺,几十年不衰。中餐馆在美国又称杂碎馆,这名称的由来,据说是李鸿章出使美国时,用中餐招待美国官员,其中有一道用肉和瓜菜煮的美味,大受称赞,引得美国人追问这是什么菜,李鸿章随员随口说,这是中国人常吃的杂碎,从此就有了“杂碎”一词,并上了英文辞典。中餐在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也深受当地人的欢迎,不断扩大营业,生意兴旺。

  中餐在东南亚一带发展很为可观,这里是华侨聚居之地,早在光绪五年(1879)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就注意到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华人社会普遍依恋中国饮食,大量从中国进口猪油、粉丝、咸菜、腊肠、火腿,各种肉食罐头以及各种中式饮食器皿,在许多地方形成华人的“食街”,那里密集许多中餐馆,诸如鱼生粥、萝卜糕、炒面、椰肉丝等各式小吃都在市面上卖得很火。食随人行,中国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中餐馆的开张,中国的饮食风俗就传播到哪里。

  中式餐饮对欧洲最重要的贡献是豆腐制作工艺的输出,豆腐是中国饮食中独特的创造,在西方作为正式营销并进行规模化生产的首创者是中国留法人员李煜瀛。他是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儿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法国,先后在巴斯德学院和巴黎大学从事生物研究,20世纪初欧洲奶牛爆发传染病,牛奶受到污染,奶制品价格猛涨,万国牛乳公会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对策,李煜瀛代表中国出席,提出以豆腐和豆浆作为牛奶代用品的建议,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在巴黎创立豆腐实验室,并申请到专利,次年成立欧洲豆腐公司,下设制造所立即投入生产。这时欧洲出现一些素食主义者,提倡“食植物者较食动物者寿长而体健”的观念,并开设了“植物食料饭馆”。欧洲人从嗜好肉食到重视素食观念的变化,给推广豆制品提供了难得的商机。传统的豆腐制作是用石膏或卤水点卤,有苦味,不适应欧洲人的口感,李煜瀛的豆腐实验室经反复实验选用西方制奶酪的技术,用乳酸菌制成新式豆腐,消除苦味,受到欧洲人的欢迎。这是中国人在20世纪初以先进的科学工艺改良传统食品进军欧洲市场而获得成功的创举。

  所以在西餐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餐也稳扎稳打地打开了世界市场,在晚清出口商贸中独树一帜。

(原文刊于《中华读书报》2016年3月16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罗志田] 俗与制:历史上基层设置与记载的“大率”特性
下一条: ·[张勃]景仰女娲 凝聚精神力量
   相关链接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夏循礼]地方菜系的本草基因及其食养文化·[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郭文钠]广府饮食生活中的意头文化·[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法国巴黎:将活态遗产带到餐桌上!·[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夏循礼]民俗饮食的营养功能内涵与文化功能外延·[刘永发 李庆]人文之汤:洛阳汤文化调查与探究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
·[程瑶]活态遗产的过程性保护·[姜国洪]论黑龙江当代民间文学的饮食民俗
·地中海饮食文化·[万建中]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的历史演进——基于北京饮食文化的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