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春节总让我们心动
  作者:人民日报 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9 | 点击数:14936
 

    2009,我们的经验和信心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我今年春节将会在北京与家人一起过年。过节这几天的安排,一方面是要看看书、会会友,另一方面准备利用这个难得的整块时间好好整理一下书架上的书。

    200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经过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指导今后的改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无止境,完善无止境。2009年,我们开始向新的改革征程迈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扩散和蔓延,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就发展阶段和潜力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优势,这是我们提振信心的基础。最近,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的一系列经济措施表明,中央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同时也意味着形势的紧迫性,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要同改善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我关心改革

    党国英(农村问题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008年是一个多事之年。因为研究领域的关系,我一直关注改革开放的基本问题。过去的改革开放,其实最关键的是一个字:“放”。对内减弱控制,把老百姓放活一些;对外扩大商务交流,引进了自己缺乏的要素。所谓改革,主要是放权、让利,“搞活”是其自然结果。看不出对“放”做出某种事先的基本设计,幸亏WTO章程提供了一整套原则,否则会有更多的反复或“折腾”。改革使全体国民都得到了好处,但有的阶层获得好处更大。因为设计不足,以放为主的改革使“丛林原则”发生了作用。眼看着地方政府强大起来了,资本劳动力比值也强大起来了。这都有数据可以佐证。这几年的情况发生了不少积极变化,中央政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来改善民生,这种态度对地方政府有影响,但不会影响到资本的态度。有资本家出身的政协代表或人大代表反对劳动合同法就是证明。如果在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中的偏差太大,依靠国家财政来实现矫正,就很不容易。我以为,这正是当前一系列麻烦产生的重要原因。我看以后的改革需要加强“设计”。最棘手的,是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两方面的改革要有大手笔。做好这两件事情,发展民主政治的风险就可以大大降低。很遗憾,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大家又忙于“应急”,忙于扩大财政支出“救市”,深入的结构性改革似乎顾不上了。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我因此而关心改革,由衷盼望2009年的改革能有更大的进步。

    相信未来,保持乐观,希望我们能走得更久远

    吴晓波(财经作家、《激荡三十年》作者)

    用我写在《激荡三十年》中的一句话作个开头: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但是说实话,我希望它快点过去。我想,这或许是很多人对于2008年的一种真切感受。而当这一年的台历终于翻到最后一页时,我们相对可以用轻松的心态迎接新年的曙光。2009年春节,我将选择与家人、朋友一起到日本。在过去的一年里,因为四处参加活动的缘故,鲜有时间陪伴家人,因此在时间相对充裕的新年佳节,和亲人、朋友一起浪费时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其实2008年的经济风云的波澜壮阔只证明了一个真理:任何高明的、蹩脚的经济预言都破产了,那些在年初大胆预测股市将冲到8000点,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高速的人,如今早已失言无语,很多基于个人经验的判断最终发现却是无效的,因此,在2009年春节里预测今年的经济形势是一件危险的事。我们除了相信未来,保持乐观的心态外,能做的还包括拥抱变化。相对于寒风凛凛的世界经济而言,我们可以庆幸生活在中国,从各个角度看,中国拥有的人口红利、尚未开发的国内市场、强大的行政能力都能确保我们率先走出寒冬,但这些并不足以说明我们的强大。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拥有一个美好的2009年,但我更希望我们能走得更久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大地周刊 2009年第2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缤纷“拜年礼”让牛年“牛”气十足
下一条: ·[马潇]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1949-1989)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