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陈连山]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3 | 点击数:33117
 

1928年5月7日,南京政府内政部决定“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①企图改变1912年以来公历、农历并存的制度。1930年4月1日,南京政府又强令把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习俗“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②但是,这种不顾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民希望的行为最终都遭失败。

三、春节是中国第一大节

春节不仅是汉族第一大节,也是我国的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

春节是汉族第一大节日,其间的活动既包括严肃的国家礼仪,大臣在春节向皇帝贺正,皇帝赐宴,大臣之间团拜,同时也包括大量的民间风俗。它在古代是全体国民共同的盛大节日。

春节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是其他38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按照高占祥主编的《中国民族节日大全》的材料逐一统计,目前春节已经成为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其中,31个民族普遍过春节,而另外8个民族中也有部分群众过春节。可见,春节是中国最为普遍的传统节日。

春节不仅是最普遍的节日,常常也是许多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裕固族、锡伯族、羌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普米族、怒族、仡佬族、壮族、京族、黎族都把春节作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来过。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历史影响,春节也是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重要节日。海外华人更是一直把春节视为民族文化的代表。

春节,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春节民俗的存在。这一点对于我们建立现代国家制度也是有益的。

四、春节民俗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春节的各项民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辞旧岁、迎新年。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礼仪和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五“破五”、初七人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间的各种民俗活动都和春节相关,人们通常都把它们看做新年的一部分。换言之,广义的“春节”概念可以包括从腊八直到元宵节。不过,为避免烦琐,本文只简略评述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

1.起源

由于远古时代文献缺乏,春节的具体起源时间不详。学术界关于春节起源的几种假说(例如“源于腊祭或蜡祭”说、“源于巫术”说、“源于鬼节”说等),证据尚不充分。①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岁”字原来是一种收割工具。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间段落标志,成为年岁的岁。“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有了岁、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生过新年的习俗。所以,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2.春联、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古代驱鬼辟邪习俗,但是现代都发展为表达喜庆吉祥意愿的民间艺术。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旦,绘二神,披甲执钺,贴于户之左右,谓之门神。”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敦煌卷子S0610号记录了开元十一年(732年)的一些春联。例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年年多庆,月月无灾”等等。②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3.团圆的年夜饭和除夕守岁

除夕夜的晚饭,俗称年夜饭,或团圆饭。它非常丰盛,要求全体家庭成员都在场,即团圆。团圆是人们对于生活幸福的最基本要求:人人平安健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新春话年]春节文化民俗:消逝与保护
下一条: ·[程蔷]从日本年俗看中日民俗之异同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
·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萧放: 春节回家,我们的文化物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