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作者:胡敬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9 | 点击数:38709
 
尽管在每个经济文化类型区域内生存着的不同族体,大多都以一种共同的方式从各自生息的土地上获取类似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形成了各个区域内诸民族的共同物质和文化特征,然而由于我国草原畜牧和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的区域分布特别广泛,同一类型区域内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差异又很大,即便是同处一个经济文化类型也可从中划分出若干有着不同程度差异的小类型。与此相适应,每个类型中诸民族的服饰又会在其共同性上产生出某些差异性来。这无疑是地理环境决定服饰实用性的又一例证。
 
二、少数民族服饰与共同文化心理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民族服饰的形成伴随着一个民族文明的产生经历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的早期,处于氏族、部族发展阶段上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其极为简单的服饰类型更多地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在那时,服饰作为诸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结构一部分的外部表征,即服饰文化的个性特征,尚未完全形成。服饰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地域间的差别和其实用价值取向,而非民族人文意义上的差别和其审美价值取向。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有民族特征的服饰才逐渐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定型。当这种表徵民族文化的个性服饰一旦定型,也就是说当服饰日益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的象征意义时,它就会被这个群体所接受,并反过来成为强化这种共同文化心理的有效途径。
我国现已识别的55个少数民族大多数聚居在我国的西北、西南、东北以及青藏高原等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的边疆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那里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大多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之中,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很少受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处于一种远离经济、社会、文化主流的边缘化状态。特别是边陲和山区,由于地缘造成的自然封闭性显得尤为突出。在占国土64%、地大物博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居住方式大分散小聚居,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各少数民族在相对隔绝的地域空间中,独立地生发、形成了具有本民族自己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服装、服饰来。这种民族服饰个性物征的形成,在其特定区域内的群体中,是随着最初服饰的个体表达而被不断推进的。当群体中某个个体或某些个体的服饰被周围的人接受,它就会被普遍穿着,进而作为一种共同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被认同,并得以积淀,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徵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这些民族服装、服饰通常不仅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更映射出处于不同人文生态环境中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所具有的鲜明个性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在表现诸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同时,已成为构成诸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只要到过少数民族地区,或对少数民族服饰稍有了解的人,就不难对一些服饰在民族文化层面上作出区分。同样身着长袍,袒露右臂者一定是生活于青藏高原的藏族,而非生活于内蒙古草原的蒙古族;身着多节多褶多色长裙、头顶“头盖”者,必定是生活在四川凉山的彝族姑娘;上着短衣,下着长长筒裙的,一定是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女子;虽说都是短衣长裙,但朝鲜族女子上衣上那美丽的飘带和袍状的长裙,绝难使你将二者混淆;而纳西族女子背上披着的“七星戴月”更是独具特点,令人过目不忘,联想起美丽的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再以少数民族的头饰和帽子为例。只要是头戴牛角状银制头饰的,使可断定是贵州的苗族姑娘;头戴小花帽、梳着满头小辫儿的,一定是维吾尔族姑娘;而有着风花雪月寓意的姑娘头饰,立刻就会让人想起生活在云南苍山洱海边的大理白族姑娘;一见到男子头上的“天菩萨”、“英雄结”,便知是老彝胞;而盘凤凰头饰的一定是生活在福建、浙江一带的畲族妇女;在小花帽上装饰有一束美丽羽毛的是哈萨克族姑娘;柯尔克孜族男子喜戴翻着黑边的白顶呢帽;最为常见的还是回族男子戴的白布圆帽。
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装服饰,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中国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东西。如内蒙古族的粗犷豪放;藏族的坚韧善良;哈萨克族的勇敢骠悍;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人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以及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和傣族姑娘清净淡雅等。总之,我们可以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一个民族的服饰与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民族性格有着一一对应的内在联系。
 
三、少数民族服饰与审美情趣
 
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从远古人类服饰的产生到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始终都离不开人类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驱动。毫不例外,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受到各民族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的深刻影响。如果说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是各民族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那么审美心理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必然和主观需要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应与创造。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一向以其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工艺、各异的样式和独特的风韵著称于世,其间所表现出的美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钟进文]西部大开发与小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保护
下一条: ·[过伟]中国少数民族龙文化论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周俊]新发现的海南郑昌美抄存本《流水庚路簿》研究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尊孔]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劳作时间与情感模式的关系研究
·[张宗建 王迪]从戏曲程式到视觉图式:鲁西南戏曲年画的跨媒介叙事机制研究·[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珊珊]两汉时期孔子形象演变研究·[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叶育伦 查群]明清泰山庙产特征研究·[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宇]当代泰山香社及进香习俗研究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杨丽嘉]边地回响:《盛京时报》所呈现的东北“歌谣运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