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汪晖]关于“早期现代性”及其他
  作者:汪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8 | 点击数:10944
 

  其次,抵抗与合法化的双重过程发生在许多历史时刻,并不只是19-20世纪的单一现象。例如,宋代儒学、尤其是其天理观是适应着贵族制度的瓦解、郡县制国家的正规化、交通、贸易与新的市场关系的形成、城市和社会流动的发展,以及周边关系的演变而产生的,但所谓“适应”也包含着对于这一过程的批判和抵抗。新的社会主体性是通过这一适应与抵抗的双重过程才得以确立的。19世纪以降的中国现代变迁是对欧洲资本主义造成的世界性变迁的回应。由于这一变迁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其他剥夺形式为动力,所谓回应不可避免地是学习和抵抗的双重过程。抵抗性深藏在中国现代思想的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脉络之中,构成了中国现代性的特征之一。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中国革命和建国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都是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激烈抵抗而产生的现代运动;即便在社会主义运动的范畴内,中国的实践也包含着对于社会主义的主导形态的抵抗。没有内在于这一中国现代运动的抵抗逻辑,就无法解释现代中国作为一个政治主体的诞生。晚清和民国的思想人物,无论持激进或保守的立场,他们对于现代性的寻求是与对于现代的反思、甚至抵抗相互纠缠的。

  第三,“反现代的现代性”没有将对现代性的批判置于文化特殊论的框架之下,而是以现代世界的不平等关系为前提,力图重构现代性的平等政治。例如,现代思想家揭示了现代平等主义对于不平等现象的合法化,但并没有因此否定平等的价值,而是重构和深化对于平等的理解,并构筑相应的政治-社会方案。这是一种立足于独特历史情境的平等政治,它是普遍主义的,而不是特殊主义的;它对中国的独特性的关注被置于现代世界的具体历史关系之中。因此,“反现代的现代性”不是以特殊主义对抗普遍主义,而是立足于现代时势,通过揭示“普遍主义”的特殊主义(阶级的、民族的和文化的)性质,力图创造一种独特的普遍政治。在这里,“独特的”一词不同于“特殊的”概念,它并不诉诸一种与现代性截然对立的本质主义的他者(传统、东方等等),而是立足于具体情境中的创造性活动,以显示事件(如中国革命或变革)的普遍意义。我们可以从晚清以降的一系列事件中辨识出各种传统的或非传统的要素,但它们既不能解释为传统的单纯延续,也不能解释为对西方或其他文明的简单模仿。这是一个政治性的也是能动的创造过程。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科学话语共同体”的命题。19世纪中晚期以降,中国和整个东亚社会经历了一种话语转变,科学和科学话语几乎渗透了整个现代进程。科学话语的边界持续地扩展,远远超出了科学和技术的领域,最终成为最为普遍的话语形态。它甚至穿越了民族语言、方言和宗教的藩篱,重构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但是,科学话语的普遍化并没有像早期思想家预想的那样,导致了一个彻底“脱魅”的世界,恰恰相反,伴随着20世纪政治的衰落,宗教和其他信仰形态也以空前的规模潜滋暗长。如果说以科学话语为中心的世俗话语控制了整个现代政治领域,那么,宗教和其他信仰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再度归来;在一定程度上,这一现象正是科学和技术时代的去政治化和去价值化的后果。我在“公理与反公理”、“科学话语共同体”等范畴内,通过对于现代思想内部张力的分析,力图挖掘现代公理世界观的内在矛盾和批判潜力。例如,在现代公理观中隐含着与不同形态的天理观的对话,也存在着最为激进的否定性的公理观或反公理的世界观。对这些思想和要素的探索不是为过去招魂,而是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探索另一种可能的未来。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是一项未完的探索。衷心地感谢本书译者石井刚先生,以及参与筹划翻译工作的村田雄二郎先生,也衷心地感谢岩波书店的马场公彦先生、小岛洁先生。没有他们的长期关注、推动和努力,这部著作的出版是不可能的。在本书出版之际,我特别地怀念刚刚仙逝的沟口雄三先生。在这部著作完成之后,我将研究的重心转向了对于20世纪中国的重新思考,至今仍在艰难的跋涉之中,但沟口先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仍然在我的思考中回荡。对话在持续着。幸运的是,2006年,岩波书店出版了《作为思想空间的现代中国》一书,而青木书店又于近期将我关于去政治化的政治、西藏问题和琉球问题的讨论以《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为题结集出版。这是一些新的未完的探索,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上延续和回应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思考。我期待着这些未完的探索能够给我带来与日本读者和同行深入对话的新契机。

  (本文是为《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日文本(简本)所写的序言,该书即将由岩波书店出版。)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于北京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2011年01月19日13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马榕]浅谈《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变化
下一条: ·[王霄冰 白瑞斯]德语圈海外人类学的中国研究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奕丰]看见她:国家话语与民间文艺实践中的女性叙事(1949-1966)
·[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歆]社会主义文艺与“新童话”话语实践·[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魏甜甜]时间的复调:乡土性与现代性张力中的日常生活文明化进程·[王怡然]《如懿传》吐槽现象的话语生产与亚文化解读
·[王夕丹]恐怖女性与现代性焦虑·[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石国伟 孔令垚]地方医神信仰的现代性实践
·[冉元艺]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民间视野·[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
·[梁韵彦]阿孃权摄父师尊:论广州祠堂壁画《伏女传经图》的现代性·[李顺]以节日之名:消费主义的现代性实践
·[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崔芃昊]始祖询唤:晚清文学中黄帝、女娲形象的重构、认同与共同体形塑
·[初笑宇]新媒体口头文学的民俗精英及其话语威权·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