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回味“年味”:民俗文化更应回归大众
  作者:南婷 王飞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3 | 点击数:3991
 


  新华网太原3月2日专电(记者南婷 王飞航) “不到农历二十,不算过完年”,伴随着高亢的唢呐、雄浑的鼓点,背棍、高跷、舞狮等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年味”元素春节期间在平遥古城精彩亮相,短短半月便吸引了数十万游客。

  相比于平遥中国年的红火,不少地方的“年味儿”已经淡得令人乏味。一些专家疾呼,春节民俗文化正在消亡,抢救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年味儿”哪儿去了?

  “小时候过年,不仅仅是黄金周,那至少是黄金月。”已临不惑之年的山西平遥人毋晓东回忆儿时过年的情景时说。

  然而现在很多地方过年除了长假和“春晚”的象征意味外,已经与平时没有什么区别。毋晓东说:“今年初三到初七期间,我带着妻儿去上海、杭州转了一圈,看不到窗花,听不到鞭炮声,一点也不像过年。”

  有人指出,我国民俗文化整体上在不断消亡,而国人过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的积极性却非常高。“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这些洋节可以普及,而我们几千年的民俗文化却需要抢救和保护?”我国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说,传统民俗的消亡是我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种表现,是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侵蚀,是令人痛心的。

  热捧年俗背后的冷思考

  挂灯笼、贴窗花、闹社火、赏灯会等极具中国味道的民俗,历来是山西平遥县过春节必不可少的部分。从2006年开始,每年春节期间,平遥都在千年古城里举办“平遥中国年”活动,旱船、高跷、舞龙、竹马、背棍等传统社火节目吸引了数十万中外游客。

  “古城街道上挂满了大红灯笼、外面鞭炮声震耳欲聋,烟花十分美妙,整个平遥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我们三、五人一起,在古城中徜徉游览,感觉非常享受。”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克里斯 赛卡尼说,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来到中国了,这次特地和朋友们在元宵节前赶到古城平遥,感受这里的年味儿。

  今年2月10日,太原至台北直航开通,首批台湾直航游客专程来平遥古城与当地居民一起过春节,体味中国传统年文化。我国民俗专家、平遥县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董培良说:“民俗文化可以产生凝聚力,会在人们意识中形成一种认同。”

  民俗文化:源于民间 更应回归大众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进行民俗展演的民俗文化保护方式得到了一些民俗专家的肯定。但专家也指出,民俗文化作为一项来源于民间的文化形式,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目前这种保护方式只能起到“应急”作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说,国家目前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流失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多方面着手积极恢复和重建民俗节日文化。

  关于如何使我国民俗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专家们各抒己见。董培良提出,应该将民俗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生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传统文化意识。

  有专家建议,应加强对我国民俗传统的研究和挖掘,将相关民俗的来源和深意正确地告知大众,而非简单盲目守旧、重兴繁文缛节。同时,新闻媒体应加强舆论的引导和宣传,营造一种尊重民俗文化、提倡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来源:新华网)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0-03-03 07:48:50

上一条: ·[肖复兴]春节到,逛庙会
下一条: ·[黄守愚]除夕的仪式意义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
·[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
·[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