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穆昭阳]民俗文化在报纸副刊中的传播
——以《晨报副刊》为例
  作者:穆昭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6 | 点击数:16947
 

  [摘要]从民俗文化与现代报纸副刊的关系来看,《晨报副刊》是一个最为典型的研究个案。尤其是在孙伏园编辑时期,有关民俗文化的文章明显增多,一时成为民俗传播的阵地。而报纸副刊有着传播文化的功能,文章便以《晨报副刊》为例,介绍该报在民俗学方面的成就,进而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播意义,并开拓民俗传播新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副刊;民俗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穆昭阳(1986— ),男,山西阳泉人,中南民族大学08级在读硕士生,社会民俗学方向,湖北武汉,430074
 

 
  一、课题的提出
 
  民间的民俗文化在国际上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叫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都是传播的文化,而所有的传播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特定文化的传播。文化与传播两者是互动的,一体的。如果文化不进行交流与传播,便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所以,“传播是促进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活性机制,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1]。民俗文化亦是如此。
  “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解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2]。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和认同,以保持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民俗文化是需要代代传承的,其传承本身就具有传播的特性。因而特别需要大众媒介的广泛关注。报纸作为一种简洁方便的纸质媒介,负载着传递信息、传播文化的功能。副刊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艺性,无疑是承载并传播民俗文化的一块有力阵地。民俗文化的传播活动往往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环境和信息环境。“民俗信息符号传达着特定文化传统下积淀的观念和价值,具有规范性和指示性,当其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或体量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3]。《晨报副刊》正是以它独特的内容编排,精心选择的文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伴随着民俗学运动一起摇旗呐喊,促成民俗文化的传播,推动了相关活动的开展。使得“民俗学研究”在五四时期成为显学,并成为那个时代的潮流。
  民俗文化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延续了民俗事象的存留时间,并且扩展了其分布空间,因此,要通过对民俗文化自身传播的研究。通过对于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在内的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我们可以摸索出民俗文化的传播规律,归纳出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并以此找寻其发生根源和所产生的影响。而对于《晨报副刊》所承载和记录的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将民俗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通过纷繁复杂的民俗事象,对一个民族文化之根进行深刻的挖掘。
 
  二、《晨报副刊》的诞生
 
  “副刊是报纸上文艺色彩较浓,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4]。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创办的副刊《消闲报》问世,它有固定的出版日期,内容和固定的刊名,标志着中国第一份副刊的诞生。副刊诞生不久,便迎来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五四之前的报纸副刊“多是消闲性读物,多熟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着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重视副刊成为报界的普遍现象,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5]。由此产生了历史上名噪一时的“四大副刊”:《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京报副刊》。这些副刊提倡新文化,介绍新思潮,推动了社会进步,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认识水平,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也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时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作为新闻传播主要媒体的报纸,由于其较强的时效性特征,对于较深层次的文化思想问题,尤其是带有学术性的问题一般不便于加以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反映。而报纸副刊的开办,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样的缺憾。”[6]。副刊本身是具有文艺性的,而与学术气味浓厚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相结合,却是一个很好的相互促进的契机。对于民俗文化以及民俗学科的关注也是始于这一时期,并且在报纸版面中逐渐占有一定分量。而在四大副刊里,《晨报副刊》的影响力最大、最持久。
  1916年8月创刊于北京的《晨钟报》是《晨报》的前身,创办者是研究系(宪法研究会)领导人汤化龙、梁启超。1918年12月改名为《晨报》,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报纸。《晨报》在刚创刊时,便在第七版刊载小说、诗歌、小品文和学术演讲录等,因随《晨报》附送,故称《晨报副刊》。1919年2月,李大钊主持改革后,使这一版逐渐发展成为著名副刊,在思想文艺界产生广泛影响。从1921年10月12日正式出版四开四版单张的副刊起,至1928年6月15日第2314号终刊。其发展前后共分为三个时期:1919年2月至1920年6月李大钊编辑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孙伏园编辑时期,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徐志摩编辑时期。《晨报副刊》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改变了副刊纯粹消闲的性质,使之具有高尚的文化内涵,还给读者以知识教益和审美情趣。”[7]。
  在这三任主编中,孙伏园的名气略显不足,但是《晨报副刊》却是在这位被称做“副刊大王”的手中获得巨大的成功,他将《晨报副刊》第七版扩充为独立四开四版的小报,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革。而在他主编时期,正好和民俗学运动的发端时期相合。所以在这份报纸副刊上发表了许多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文章。涉及到歌谣、神话、童话、信仰禁忌、民间故事等等诸多内容,还有呼吁人们关注并搜集各地民间歌谣,征集风俗物品的倡议书,使得这份报纸与民俗文化结下深深的友谊,并直接推动了我国民俗学运动和民俗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功不可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穆昭阳的空间 2009-12-26 09:38:38

上一条: ·[李敬儒]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下一条: ·[巫瑞书]湘鄂川(渝)黔边界始祖神话初探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许佳琪]自媒体背景下汉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民俗传播研究
·[肖慧]徽州鱼灯的仪式展演与互动传播研究·[王雅静]八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与变异
·[孙瑾]西王母传说在日传播研究·[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
·[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
·[罗嘉德]“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刘鑫]传播学视角下隆德地区“仪程官说仪程”民俗研究回顾与展望
·[林德山]媒介、景观与体验:乡村旅游短视频传播的再审视·[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
·[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蒋亭亭]1949-1966年山东梁山地区水浒人物传说的自发性传承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