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穆昭阳]民俗文化在报纸副刊中的传播
——以《晨报副刊》为例
  作者:穆昭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6 | 点击数:14227
 
 
  三、孙伏园时期《晨报副刊》与民俗文化
 
  “报纸,作为一种观念体现了充分实现群众文化的可能性。”[8]。五四时期的报纸副刊不仅将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加以宣传延伸,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文学巨匠和著名学者。在三任主编中,孙伏园时期的成就最为辉煌,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晨报副刊》发展到顶峰。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有关民俗文化的文章和译著在报上讨论并发表,还登载征集各地歌谣以及风俗物品的简章,成为本世纪初民俗学运动发展的一个主要阵地,并以自己的影响力,吸呐一批致力于民俗运动的学者和当时社会上重要的文化名人,有力的推动了民俗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孙伏园出任主编,正是《晨报副刊》的鼎盛时期。在他的精心组织和呼唤下,诸多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名人,如周氏兄弟、冰心、顾颉刚、沈兼士、刘复等,都一时云集,在这里发表了诸多文章,颇具盛况。“孙伏园将其办成了一种兼收并蓄的综合性副刊,所辟栏目,名目繁多。有演讲录、特载、论坛、小说、诗、歌谣、杂感、译述、通信、游记谈、卫生浅说、戏剧研究、古文艺、传记等。这应该说是在传播方式和渠道上的空前的创造。”[9]。在孙伏园经营《晨报副刊》的四年多时间里,《晨报副刊》成为传播新文化,发展新文学的重要阵地。民俗学作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门被引进的新兴学科,有关民俗文化内容的文章在报纸上多有登载。
  民俗学运动最早是以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征集歌谣为开端的,直至扩大到包括搜集神话、故事、传说、礼俗信仰、社会习俗等民众日常习惯在内的复杂体系。而这一时期正好与孙伏园主持《晨报副刊》时期相吻合。笔者翻阅孙伏园时期的《晨报副刊》发现,民俗学以及民俗文化的文章在整个报纸版面中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其内容涉及神话、故事、歌谣、童话、礼俗信仰等各方面,简单地统计了文章的数量,列表如下:

神话类
故事类
歌谣类
童话类
礼俗信仰类
专件
18
245
36
23

  (一)歌谣与《晨报副刊》
  歌谣类的文章在众多文章类别中数量最多,从1920年10月26日到1921年6月6日,刊载湖南永顺、湘潭、四川、萍乡、贵阳、绍兴、南京等地的民间歌谣达205首,体裁包括了劳动歌、生活歌、山歌、情歌、婚丧嫁娶歌、仪礼歌等。所以“普通兵士、贫苦车夫、乞儿、农夫、驴童、裁缝、园丁等下层人民成了《晨报》附刊所传播的文学形象。”[10]。民俗学运动正是从歌谣的搜集、整理、发表开始的,在《歌谣周刊》创刊前,有许多有关歌谣的研究和评论文章,如《民众的诗歌》(1920/11/26)、郭绍虞《村歌谣在文艺上的位置》(1920/8/21)、顾颉刚《吴觎集录的序》(1920/11/3)、周作人《歌谣》(1922/4/13)、还有顾颉刚、魏建功、沈兼士《歌谣的讨论》系列文章(1922/12),这些文章都发表在《晨报副刊》。其中,周作人的《歌谣》一文对于歌谣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概括,并且对歌谣的分类研究进行了尝试,共分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和儿歌等六类。“文章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对于歌谣文艺价值的重新认定:民歌是原始社会的诗,但我们的研究却有两个方面,一是文艺的,一是历史的。”[11]。这正好是和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歌谣搜集整理运动同步并且互相配合的,是民俗学运动的滥觞。歌谣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地的歌谣被广泛地搜集、发表,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热潮。
  (二)童话与《晨报副刊》
  五四新文化运动曾经出现过一股“儿童热”。胡适在当时就注意到这一点,他说:“……近来已有一种趋势,就是‘儿童文学’——童话、神话、故事——的提倡。”[12]。在《晨报副刊》后期也开办了“儿童世界”的专栏,郑振铎《儿童世界宣言》(1921/12/30)刊出后,在这里发表大量的儿童文学研究文章,以及一批为儿童写作的作品,像冰心的《寄小读者》,叶圣陶的《稻草人》。还有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如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爱罗先珂的童话名作,都是通过《晨报副刊》这一平台被翻译和介绍到了中国,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和熟知。1922年1月到4月之间,在“童话的讨论”专栏内,连续发表了赵景深和周作人关于童话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两位学者分别介绍了外国民俗学的理论观点,从而探讨建立中国自己的童话理论。这些东西方不同的童话,充满着幻想和象征的意味,具有脚较强的艺术性,表现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起着教育、启发智慧、传递文化知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突出体现了各民族精神思想和性格。
  (三)神话、故事与《晨报副刊》
  这一类的文章篇目的比重稍小,周作人曾发表了《神话的辩护》(1924/1/24)和《续神话的辩护》(1924/4/10),以及一些研究和介绍古希腊神话的文章。而故事主要有鲁彦翻译的俄国民间故事《好与坏》《投降者》(1922/8/9),还有国内搜集来的像汉族机智人物徐文长故事等等。故事是民间文学比重最大的一部分,也是极有趣和极有研究价值的一类,也是民众在工作劳累、心情疲惫时的调节剂,可以很好地释放情绪,发泄不满,当然也寄托着劳动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天真理想,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颇具生命力,还承载着众多的民俗事象,而在民间文学中,神话故事类也是被关注和研究最多的。
  (四)习俗信仰与《晨报副刊》
  1921年12月21日起发表了芬兰学者卫斯脱马的《人类婚姻史》,大量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上婚姻习俗的描写。除此之外,还有关于饮食、洗浴、民间信仰的介绍类文章20多篇,占有相当比重。
  (五)专件及其他与《晨报副刊》
  “周作人从1922年1月22日起在该报连载他的《自己的园地》,这本书里的文章,大部分是关于民俗学和民间文艺问题的,从中可以系统地看出他的民俗学的立场和观点。”[13]。另外,《晨报副刊》还集中刊出一系列专件:《风俗调查表》(1923/7/7)、《北大风俗调查会征集各地关于旧历新年风俗物品之说明》(1924/1/18)、《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方言调查会成立纪事》(1924/2/12—13)、《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常会迎新会员会纪事》(1924/3/7—8)、《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方言调查会宣言书》(1924/3/25),并通过这些专件来配合日趋活跃起来的民俗学运动。
  “五四时期的民俗学是以国民性的研究为其主要目的与内容的,它是以国民的生活整体(习俗、日常生活、信仰及民间文艺)为主,从民族生活史入手,研究与把握民族的精神文化。”[14]。自民俗学运动开展以来,社会上一些报刊便开始重视民俗学工作,在报刊开辟专栏,大力宣传,使得“民俗学研究”在五四时期成为显学。而《晨报副刊》则成为报纸副刊传播民俗文化的先驱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穆昭阳的空间 2009-12-26 09:38:38

上一条: ·[李敬儒]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下一条: ·[巫瑞书]湘鄂川(渝)黔边界始祖神话初探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刘春艳]民间傻女婿故事的跨文类传播与文类互构
·[林玉惠]中国珠算的民俗经济发展史·[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