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
  作者:孙燕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9 | 点击数:25930
 

  注释:

       --------------------------------------------------------------------------------

  [1]目前所见相关著作,有涉及晚清乡土意识的《晚清乡土意识》(程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讨论社会心态的《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乐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着重哲学理论的《社会风气论》(郑仓元、陈立旭,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以区域史为中心、讨论城市现代化历程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忻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从社会文化角度着眼的《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录》(刘志琴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属于区域史、侧重生活伦理近代化的《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李长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除外还有十数篇论文,总体看就“风尚”进行专门研究还为数甚少。

  [2] 沈守之:《借巢笔记》,民国二十九年,第6页。

  [3] 诸晦香:《明斋小识》卷三,载于《笔记小说大观》,广陵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8册。

  [4] 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中华书局,1984年,第41页。

  [5] 《清经世文编》中册,中华书局,1992年,第1354页。

  [6] 邹弢:《三借庐笔谈》卷三,载于《笔记小说大观》第26册。

  [7] 管同:《因寄轩文初集》卷四。

  [8] 转引自《道咸宦海见闻录》丁名楠《序》,中华书局,1981年。

  [9] 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中华书局,1982年,第282页。

  [10] 牛应之:《雨窗消意录》卷三,载于《笔记小说大观》第25册。

  [11]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3页。

  [12] 张守常:《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110-111页。

  [13] 钱泳:《履园丛话》卷七,第189-190页;卷二十一,第578页。

  [14] 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卷六,载于《笔记小说大观》第29册。

  [15] (美)亨特著、沈正邦译《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1页。

  [16] 张焘:《津门杂记》卷下,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17] 徐珂:《清稗类钞》第13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6228页。

  [18] 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36页。

  [19] 曹晟:《夷患备尝记》事略附记,上海掌故丛书本。

  [20]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载于《笔记小说大观》第22册。

  [21] 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卷二,载于《笔记小说大观》第25册。

  [2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4页。

  [23]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4页、第966页。

  [24]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968页。

  [25] 畹香留梦室:《淞南梦影录》卷二。

  [26] 无名氏:《绛芸馆日记》,《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14-315页。

  [27] 王锡麒:《北行日记》,《清代日记汇抄》第332、333、335页。

  [28] 张焘:《津门杂记》卷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2007-9-22

上一条: ·[周琳]书写什么样的中国历史?
下一条: ·[李长莉]从晚清上海看生活方式与观念变迁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
·[张凤霞]“走亲戚”的能动性:豫东周口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当代重构与变迁·[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刘吉平]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
·[邓晶晶]锡林郭勒盟牧区的饮食生活方式变迁·[崔芃昊]始祖询唤:晚清文学中黄帝、女娲形象的重构、认同与共同体形塑
·[陈可欣]从灶台到店头·[陈佳佳]泗水亭景观变迁与刘邦形象演变
·[徐永安]传承与变迁: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