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江敏]武当山吕家河民间礼俗歌──“待尸歌”漫议
  作者:江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7 | 点击数:35367
 


  一、武当山特有的民间风俗“打待尸”

  武当山绵亘东西,解放前这里的交通极为不便,人们之间的交往,货物的流通,主要靠徒步跋涉,肩挑背驮。武当山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风俗民情。民间葬礼“打待尸”就是当地特有的民间风俗。

  在武当山地区,人死俗称“归天”,被视为“白喜”。每逢“白喜”,亲朋邻里,都赶到孝家聚会帮忙,这叫做人死大家埋。这么多的人突然相聚,平民人家哪有那么多床铺就寝呢?只好让大家齐守灵堂,这样既是悼念死者,又是安慰生者。传统的习惯是人死后第三天土葬,死者要在家中过两夜,第三天早上掩埋,这叫“迎风三天”。人们守着死人,如果没有锣鼓声响,就显得十分寒碜。尤其是出殡的头天晚上,孝家通宵打锣鼓、唱孝歌来消除寂寞和恐惧,这种守灵闹夜的形式,武当山地区叫做“打待尸”,也有叫“夜锣鼓”、“阴锣鼓”和“围鼓子”的。“打待尸”通常是由歌师二人或三人手拿着锣鼓围着亡者边走边唱,也可以先走唱一段,再坐唱,一唱就是一个通宵。有时孝家还分别请两个锣鼓班子,一班在灵堂里“打待尸”唱阴歌,另一班在灵堂外“打火炮”唱阳歌,当地有“不打不唱不热闹”的风俗。

  待尸歌,因其是专为人们办丧事而在夜间唱的歌,也被称作“阴歌”、“孝歌”或“丧歌”。“待尸歌”系武当民歌中风俗歌类的一种,它是按地方传统习俗所保留下来的在丧葬仪式中演唱的歌曲,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关于待尸,有“待尸”——即等待尸体下葬,款待死者魂灵之含义;有“代思”——即代寄丧家之哀思之说;还有“代诗”——即针对演唱长篇叙事诗之含义。办丧事唱丧歌的习俗,古已有之。古代著名的丧歌就有《虞殡》、《蒿里》、《薤露》等等。《左传》载:“齐将与吴战于艾陵,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说:“《虞殡》是一首丧歌。”据记载,曾在楚国“因中属而和者数千人”的《下里巴人》很可能是丧歌的史料。方以智《通雅》载:“下里,蒿里也……死者归蒿里,葬地下,故日下里。其曰《下里巴人》之歌,即《蒿里》、《薤露》之类也。”

 

  二、武当山“待尸歌”的产生

  (一)待尸歌产生的精神根源

  1、宗教的影响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建筑金碧辉煌,气势宏伟。人们一定认为这里一直是清一色的道教天下。但据专家考证,早在西晋初期,佛教就传入了武当山地区。公元269年,武当山有了寺院;隋唐时期,是武当佛教的鼎盛时期;从晚唐开始到宋代,伴随着武当道教的日渐辉煌,佛教同时走向衰落;元、明两朝,许多佛教寺院被改作了道观。至今,在武当后山,还保存有观音岩、佛祖庙、石佛寺等佛教建筑遗址。在武当山地区,佛教对人们的影响虽然不及道教,但却一直存在。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吕家河村采访调查时发现:吕家河村虽然位于道教圣地的后山,但是村民们却不怎么信奉道教。而信奉道教且每年都来武当山朝拜的,大多是河南人和四川人。他们不远千里来到武当山,在步入武当山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吃饭,直到徒步登上武当山金殿拜见了祖师爷。现在吕家河有一些村民信仰基督教。在走访80多岁的老歌手时,看到她家的墙壁上还挂着耶稣的画像。听老人讲:“曾经有过传教士来衬里宣扬基督教。久而久之,有些村民便开始信仰基督了。”但是村子里没有教堂。

  自古以来,无论任何宗教,死亡与宗教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宗教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受影响最大的,为许多人深信不疑的,就是“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成为繁复的丧葬礼俗之根源,也成为丧歌产生的精神基础之一。在中国,佛教主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观点在民间丧礼中鲜明地体现出来,并支配着人们在丧葬中的行为。看一看待尸歌的唱词,内容大多是劝戒人们弃恶从善和对天堂明亮美好、地狱黑暗苦难的生动描述。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时代,普通百姓的生命十分脆弱,天灾人祸不说,那怕是一次小小的疾病,就会夺取一个人的生命。谁家要是死了人,孝家认为亡者是免除了生死疾苦,升入天堂,进入到另一个美妙世界,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于是就将丧事当作喜事办。音乐被看作是人与神得以交流的最直接的工具,于是孝家便请来歌师为亡者招魂,为他(她)祈祷、忏悔,超度亡灵。

  吕家河地处道教圣地的后山,按常理说,村民们应该信奉道教才对。但是一些人却信仰基督教。是不是因为这里离道庙太近,有的村民还与山上的道士很热悉,而渐渐失去了对武当道教的神秘感呢?村民们口中虽然念的是圣经,但是真正体现在待尸歌中的,还是中国传统的佛教和道教思想。

  2、楚人“信鬼而好祀”的传统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载:“楚人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武当山“打待尸”便是楚人“信鬼而好祀”的传统。

  先秦楚地巫风炽盛,而作为古楚腹地鄂西北山区更是如此。无论是祭祀天神地祗,还是祭奠祖先亡灵,都要有巫师表演歌舞。崇山峻岭,幽壑深谷,地僻民贫。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阻隔,北方施行“不语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的周礼儒教制度很难影响到这里。几千年来,武当山山民们世世代代都有请巫招魂的习俗。他们相信人有灵魂,以驱除病痛;人死后,一定要“打待尸”,以超度亡灵。所以待尸歌被顽强地保留下来,传承不歇。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的祭祀乐歌加工创作的。其中《东皇太乙》的第一段歌词是:“吉日兮良辰,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锵鸣兮琳琅。”而今天武当山地区流传的待尸歌中“开歌路”开头则是:“日吉时良,天地开张,香焚宝鼎,金鼓铿锵。”二者何其相似,只不过前者经文学加工较多,后者比较平实罢了。又如屈原所作《招魂》,其中有“东西南北四方不可以寄居停留,上天入地必遭灾殃”的唱词,而今天流传于武当山的待尸歌中则有“开罢歌路往里走,引魂幡儿拿在手,我与亡者指条路:我劝亡者莫走东,东面日出如火红;我劝亡者莫走西,西面佛祖法无比;我劝亡者莫走南,南面有座火焰山;我劝亡者莫走北,北面寒冷去不得。我劝亡者走中央,五龙捧圣上天堂”的唱词。从词文上看,其结构形式与《楚辞》中的《招魂》基本上是相同的,遵循东西南北的方位呼唤。可以看出武当待尸歌是先秦巫音祭祀的遗存,由于时代的变迁,其唱词融入了现代语言,变得更为通俗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文化网 2007-10-28 16:13:4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壮鹰]诗歌与音乐
下一条: ·阿来:重述格萨尔为藏地祛魅
   相关链接
·[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张紫云]浅析武当山道教对吕家河民歌之影响·臧艺兵:《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
·[刘锡诚]秦越之风 江汉之化·“歌布袋”姚启华
·[刘锡诚]陈连山编《武当山南神道民间叙事诗集》序·山高歌远——走进吕家河民歌村
·“中国汉民歌第一村”成为北大民间文学研究实习基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