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郑长天]个体交际与共同体诉求:湘南盘瑶“冈介”歌堂的言情性质[1]
  作者:郑长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7 | 点击数:15815
 

      杨民康在考察民歌与婚姻恋爱的关系时,根据婚恋习俗将情歌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开放型、中间型和封闭型。在靠近边疆的极少数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存在着与开放型婚恋习俗对应的情歌,它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的群婚和对偶婚时代,这种对歌寻偶活动意味着男女之间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交往,以歌为媒,自主选择。一些靠近我国内地区域或与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存在着中间型婚恋习俗及情歌。杨民康认为:“这些地区的婚恋与歌唱习俗往往是婚前比较自由开放,甚至不禁择偶和恋爱行为,但婚期和婚后则受到封建包办婚姻和礼教思想的禁锢和规范,婚前婚后恍若两个世界。由于结婚不能自主,婚前尽管还有对歌的自由,但对歌活动的内容和实质有了诸多的变异,较为典型的情况是向单纯的社交或娱乐功能转换”;在中间型对歌活动中,“人们往往只能扮演爱情和情人的角色,而难以成为真正的情人或恋人。……由于失去了爱情的原动力,对歌寻偶的生动性和直接性也为之减色,而使情歌向非实用功能的娱乐性、程式美和形式美的方向发展”。封闭型情歌则与封建礼教社会的封闭型婚恋方式相对应。[14] 这种类型的划分显然源于文化进化的理论模式。应该说,这种分类确实有很强的宏观解释力,能够为我们描画出歌唱言情行为嬗变的宏观的历史框架。但问题在于它的方法论背景使它在理解微观社会生活时有过于简单化的倾向,换言之,它可能无法真正就人们对歌行为所具有的全部生活意义进行整体性的观照和阐释。以“冈介”为例,如果按照杨民康的分类,“冈介”活动显然可以归入到中间型情歌之中。但当地的婚恋制度并不是可以凭封建礼教的说法一言蔽之的,与其说它主要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如说它主要是出于内在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在“冈介”的言情功能与现实婚恋的习俗之间既有冲突又有整合,如果从个体行为和共同体行为的结合上来考察,就可以看到“冈介”并不是“单纯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实际的情形要复杂得多。

 

--------------------------------------------------------------------------------

[1] 全文节选自作者的博士论文:《瑶族“坐歌堂”的结构与功能——湘南盘瑶“冈介”活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年。

[2] 《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343-344页。

[3] 《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346页。

[4] 张有隽:《广东瑶族苗族社会历史调查纪要》,见《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页。

[5] 《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124页。所描述的,为云南屏边瑶山瑶族自治区蓝靛瑶(自称修门或吉门)的习俗。

[6] 《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164页。所描述的,为云南金平县沙瑶(自称尤门)的习俗。

[7] 张有隽:《湖南瑶族基本情况调查》,见《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页。

[8] 李祥红、齐涛主编:《江华瑶族》,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9] 《湖南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10] 访谈时间:2007年1月30日上午;访谈地点:西江村;访谈对象:赵远福(男,35岁)。

[11] 访谈时间:2007年1月30日上午;访谈地点:西江村;访谈对象:赵永福(男,53岁)。

[12] 访谈时间:2007年1月30日上午;访谈地点:西江村;访谈对象:赵远福(男,35岁)。

[13] 访谈时间:2006年3月26日晚上;访谈地点:西江村;访谈对象:赵永富(男,58岁)。

[14] 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187页。
 

作者简介:郑长天,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2008年5月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的口头传统要用“广博深厚”来形容
下一条: ·[车锡伦]宋代瓦子中的“说经”与宝卷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张洁]手艺人的共同体·[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
·[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邱月]重彰地域性:民族民间体育的自洽与复兴·[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
·[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林玲]抗日战争时期炎黄神话的族源记忆和认同凝聚
·[林晨滢]从嘉峪关传说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路径·[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韩健豪]礼俗互动视域下南朝蒋侯神信仰考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