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
裴世豪
(中央民族大学)
摘 要:关公信俗作为典型的民俗类项目,其传承依托社火队、香社、家庭及广大信众构成的“文化共同体”,具有集体性、日常性与过程性的活态特征。然而,现行以“个体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认定制度,难以契合群体性实践的内在逻辑,致使传承主体边缘化、文化生态碎片化、代际断层日益凸显。在城市化、商业化与治理缺位的多重挤压下,民间自组织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研究主张推动非遗治理范式的转型,构建“群体传承单位”认定体系,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景区收益反哺机制,强化社区主导的协同治理,并融合教育实践与数字技术赋能。通过制度重构与多元共治,实现从“遗产化保护”向“活态化治理”的跃迁,方能真正落实“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使关公信俗在当代社会持续发挥文化整合与价值传承的功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传承;文化共同体;活态化治理;关公信俗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