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盛燕 赵旭东]从“家”到“庙”
——一个华北乡村庙会的仪式变迁[1]
  作者:盛燕 赵旭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4 | 点击数:47259
 
 
送神
一送古佛去回宫二送玉皇回天宫
三送三宫归本位四送娘娘放光明
五送南海观音母六送药王和药圣
七送北方真武祖八送城皇归庙中
九送我佛归本位十送全佛全回宫
一切佛祖送完具剩下师父了病正
求考龙神香一柱香保合会得安宁
 
140左右将小米做的糊糊抬到龙牌前供奉之后,人们抢着分带给自家孩子去。再由负责神像的人指挥几个男人把神像按顺序收起来放入木箱。另外,男人们的把龙旗和横幅撤走,再把醮棚中的电线和灯泡拆下来之后把固定醮棚的铁丝拆下来,不一会儿就把醮棚拆下来了,女人们则帮忙将原本放在醮棚桌子等物品搬回库房以待来年再用,男人女人互相合作,有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气势。之后,有些女人干完活之后做在库房旁唱起歌,扭起秧歌,很是高兴。帮会的人们都是自愿来的,他们在一起的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范庄的凝聚力,这也很好地证实了刘其印老师所论述的龙牌会的凝聚力(刘其印,1997)。
这天最后就是“出水”的仪式了,由一辆拖拉机拉着元宝,供品到梨园里一处空地,将元宝和裱纸烧了,将糊糊的供食放在道路两旁,并念叨着“吃不饱这有”,之后再把食物倒在路两旁,因为这是给孤魂野鬼烧的纸钱,就不再念“达摩”了,等仪式进行完之后,再搭着拖拉机回去。当这些人去“出水”时,留在殿里的人们必须一直跪在龙牌前,330去“出水”的人们回来殿里的人听到响炮才站起来,回来的人再到龙祖殿磕头、唱经、烧元宝送神。
初五庙里也比较冷清,只有几个帮会人员,偶尔会有人过来上香祈愿。由于看戏的人也少了,戏班也不再唱了。以前惯例是唱十场的戏,今年只唱了七场就歇了。从龙牌会的仪式到庙会再到戏班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龙牌移到庙里之后的热闹程度大大不如往年了。但也不能武断地认为这种现象只是因为龙祖殿的建立引起的,其中也有其他因素影响。
初六早上庙里帮会的妇女们双聚集到一起,按照惯例这天会有妇女来套娃娃,但一般是来套男孩的,套女孩的特别少。这天上午来套娃娃的有三个人,都是想套男孩,第一个女人的铜钱在龙牌上划了两三个来回之后挂上了,帮会的人告诉他这娃娃来得不容易回去后要烧六柱香六张纸钱,第二个女人的铜钱在第一次就贴上了并且贴得紧紧的,第三个女人的铜钱划了好几次却还是挂不上。帮会的妇女告诉笔者,这是因为她平日不行善,龙神不给她娃娃,并说每年也都会有一些套不上娃娃的女人。据说这个套娃娃特别灵验,会头刘增现家的儿媳妇前年套了娃娃,来年就生了两胞胎男孩,河北经视台的王磊也是范庄当地人,他听父母说他也是套娃娃套来的,在范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大概上午九点半左右,圆坛仪式开始,参加的人只有帮会的十几个妇女。先将剩下的元宝香纸在殿前烧给龙神,之后在殿内给龙神唱经,这是整个龙牌会期间唱经时间延续时间很长的一次。到此,整个龙牌会的仪式就结束了。初六这天早上的时候,上任轮值会头刘英朝家搬出龙祖殿旁的小屋,在晚上之前新的轮值会头史振珠家搬进来伺候龙牌。再到晚上八点时龙牌会的会头们一起开会,主要的任务还是把一年的帐报清楚,由此完成会头的交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三农中国2009-01-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涛]走进“龙牌会”
下一条: ·[萧梅]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上)[1]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朱奕丰]看见她:国家话语与民间文艺实践中的女性叙事(1949-1966)
·[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
·[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叶育伦 查群]明清泰山庙产特征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
·[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