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明清新年民俗志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8 | 点击数:13247
 
二、烧门神纸与接财神
正月初三小年朝。正月初一到初三是一个年节的时间段落,明朝北京的男男女女这几天要到白塔寺绕塔,求好运。清代苏州称初三为“小年朝”,这一天如同元日,也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吴俗在这天早晨祭祀家堂神,晚上接灶神。民间这天有一个祈蚕事丰收的习俗,买簸箕四枚,悬于四壁,说是可以“田蚕倍收”。(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湖北等地民俗与苏州不大相同,初一、初二都不能扫地,不能泼水,至初三日,在大门外点燃香烛,将屋檐所插的松柏枝与门神纸等一起烧掉,称为“烧门神纸”,也称为“送年”。(乾隆《荆门州志》)
正月初五破五、送穷、接财神。正月初五在明朝尚未作为重要的时间点,根据明人文集与地方志,一般没有说到初五,只在福建有初五“得宝”之说。“闽中俗不除粪土,至初五日,辇至野地,取石而返,云‘得宝’”。(谢肇淛《五杂组》卷之二)清朝中期以后,初五逐渐得到重视。在北京初五之内不得以生米做饭,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妇女才可以往来祝贺。初五称为“破五”。正月初五在清代还是送穷日,山西解州“正月五日,缚纸妇人,寅夜出之街衢,曰‘送穷’”。(康熙《解州志》,)在山西翼城将穷视为鬼,人们“破五”早上起来,取少许炉灰放在筐里,剪五个纸人,送至门外,焚香、放花炮,称为“掐五鬼”。这天,必以刀切面,煮而食之,名为“切五鬼”。妇女竟日不作针线活儿,担心刺了五鬼眼。(光绪《翼城县志》)这里的穷妇人是被当作穷鬼来禳除。
初五在南方是财神日。清代苏州初五祭祀路头神,说初五是财神五路的诞日。初五这天人们争先早起,敲起金锣,燃响鞭炮,摆上牺牲供品,迎接路头神。谁先接神,谁就得到利市。蔡云《吴歈》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清嘉录》卷一)路头神来源于古代行神,将行神奉作财神大约是清朝江南人的创造。江南城市商业发达,商品货物的往来流通无不倚重交通,物畅其流,也就财运亨通,所以传统的道路之神,也就变化为主管财运的财神。“五路者,为五祀中之行神,东西南北中耳。求财者祀之,取无往不利也。”在苏州无论贫富贵贱初五都要祭祀财神。这天市井开市贸易。(《吴郡岁华纪丽》卷一)上海,初五接财神,有人挑担上街卖鲜鲤鱼,称为“送元宝鱼”,晚上喧闹喝酒,名曰“财神酒”。(同治《上海县志》)初五,在南北有着不同的习俗表现,无论是送穷,还是祭祀财神,都表达着人们乞求生活富裕的愿望。
人日。正月初七称为人日,这天天气清明,就预示着人丁的兴旺。明清时期人日不大被人重视。
 
三、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汉魏时期形成,唐宋有了明显发展,道教将它视为三元节之首,为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辰。明清时期成为新年期间与元旦呼应的重要节日。元宵在清代称为“灯节”。元宵张灯习俗大约由汉代祭星与佛教燃灯礼佛仪式融合而成,唐宋时期的元宵灯会繁盛,明清元宵的灯会虽然从规模上不及前朝宏阔,但其张灯时间更长,灯具品类更多,灯会设计更精巧,元宵张灯习俗也更为丰富多彩。
元宵灯会,北方以京城为代表。唐宋时期的京城灯会一般三夜,五夜,明朝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正月八日至十八日,在东华门外,形成灯市,卖灯的商贩、买灯的顾客,观灯的游客,络绎不绝,人物齐凑,热闹非凡。明代灯市十六更盛,“天下繁华,咸萃于此。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酌中志》卷之二十)妇女身着白绫衫,结伴夜游,名为“走桥”,也称“走百病”,说元宵夜走一走没有腰腿病。人们到各城门偷摸门钉,以祈子嗣,名为“摸门钉儿”。太平鼓彻夜喧闹,有跳百索的,有耍大头和尚的,有猜谜语的,不分男女聚观游乐。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京郊乡村人在十一日至十六日,用秫秆布置灯阵,人们进入稍不小心,就会迷路,称为“黄河九曲灯”。十三日,各家用小盏一百零八枚,夜晚点亮后,遍置井、灶、门、户、砧石之间,称为“散灯”。富裕人家点四晚,穷人点一晚,赤贫者也就不点灯了。明代京城还有放烟火的助兴节目,烟火用生铁粉杂硝、磺、灰等做成,“其名不一,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地上者,曰地老鼠。”还有砂锅儿,花筒,花盆等名目,总名为“烟火”。(《宛署杂记》第十七卷,民风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华文]年味:对时代和文化的体验
下一条: ·[郭良玉]年俗小记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张可佳]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碧霞元君信仰的载体及其功能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