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尹虎彬]刘秀传说的信仰根基
  作者: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8 | 点击数:25264
 

二、刘秀与后土皇帝庙

在河北易县、涞水交界的洪崖山,道教利用了广为流布的民间故事的传统主题,将其纳入宝卷的故事中。当地的动物、植物以及后山风物的传说,都借用了华北其他地方的故事主题,如树中王的传说,蝼蛄、老虎救驾的传说。村姑救驾到了后山成为后土老母救刘秀,民间的麦仁汤成为老母的一口米饭,老母成了皇帝的干妈。民间传说中的蜘蛛救驾,在后山成为丹霞洞汉张姑救主,皇帝封庙在这里当然变为封后土皇帝庙了。

可以说,宝卷与民间故事表现了同一个母题:贾甫耕田救刘秀。但民间故事插入了“蝼蛄救驾”的情节单元,而宝卷里则添加了“真龙现光”的宗教因素。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故事在主题上的改变。宝卷突出了山神、土地神的威力。后山庙壁画第十三品有“猛虎救主”的描绘。这与宝卷和后山一带的故事,在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这些不同的文本所共有的母题为:王莽赶刘秀→刘秀跳崖→猛虎救驾脱追兵→刘秀脱难。但在宝卷中,是后土娘娘差遣山神牵来猛虎搭救小汉主的。在易县后山一带,民众普遍信仰后土娘娘,视其为最高神,该神能统摄下界的一切,山川风物,人鬼神兽,皆受其驱遣,因此,猛虎救驾当然也就成了后土神的意旨了。而民间故事则更加古老,把兽中王的来历,把一些地名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当然,故事中也不免搀杂一些因果报应和忠君思想。显然,民间故事较为单纯,主题鲜明,更为古朴自然。河北一带还有许多地方传说,将地名、村落的来历与刘秀走国的事件和历史传说联系起来。这类民间叙事表现为一个叙事模式:刘秀遭劫→遇树得救→许愿、还愿(或错封)。刘秀走国故事,绝大多数反映了民间因果报应的观念,有的故事说刘秀未能如实还愿,忘恩负义,因此受到谴责。还有一些地名传说,也属于刘秀走国系列。这些故事属于扳倒井、村姑救驾、地名、庙宇来源等主题。这些也是宝卷叙述的主题。

三、 戏曲中的刘秀主题

关于戏剧中的光武中兴主题,朱介凡早有论述。朱介凡《俗文学论集》以翔实的史料,讨论过戏曲中的刘秀主题。据朱氏之统计,宋元明清的杂剧,其以光武中兴为主题者,共有18种;①齐如山《同治后五十年间北平恒演剧目》合计927种,有关王莽刘秀的戏12种;②皮簧吸收元人杂剧、明代传奇,以及当代各地的地方戏、小调、小曲而形成。这其中也有不少王莽、刘秀的戏。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收有关于刘秀故事者7种。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河北定县就地采录《刘秀走国》,李景汉(编者)对本剧的提要说:“《刘秀走国》这出秧歌,表示做皇帝是真龙,也可以说龙有正气。凡是奸臣宵小都是小蛇。汉高祖斩蛇起义,就是这个意思。秧歌里讲,王莽是个小蛇,刘秀是一盘蛟龙。龙是皇帝的象征,并表示一般人信神话,及女子愿嫁皇帝的心理。”③《戏考》亦见有两出评剧,其一为《刘秀走国》(一名《鬼神庄》)。剧情主要是汉刘秀为兴汉而欲求英雄辅佐,久闻铫期大名,与军师邓禹至鬼神庄亲访铫期的事情。④

传说起于史实。朱介凡认为,河北地带刘秀渡滹沱河的那些事、即初始传说,必就在东汉之际。⑤ 传说又起于宋元以来戏曲搬演的故事。二十八将上应二十八宿之说,汉魏之际早就有了。刘秀传说充满了神话色彩,像扳倒井、问路石人、蜘蛛网护驾、米泔泉、滹沱河冰合。而《二十八宿上天台》则最具有神话之色彩。整个刘秀之传说,可以视为“英雄故事”。河北民间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重修后土皇帝庙时,把自己手下的二十八位功臣与二十八宿相配,塑于配殿,藉后土皇帝神祇保驾护山。今天的后山玉皇大帝殿里面有道教壁画,将东汉刘秀的二十八员将上应二十八宿描绘得栩栩如生。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牟钟鉴]民间宗教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下一条: ·[王恬]海峡两岸神灵俗信、传说的比较
   相关链接
·[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
·[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
·[朱光涌]上巳节传说的生成与转换·[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周巍]地方传说围绕纪念物的共存现象·[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杨馨颖]董永孝道叙事三大情节单元形成与流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