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相识满天下 知音世不稀——刘锡诚先生访谈录
  作者:刘锡诚 王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22 | 点击数:13754
 

刘锡诚先生在家中接受采访


访谈时间:2017年2月17日
访谈地点:北京刘锡诚寓所
采访人:王雪
受访人:刘锡诚
文字整理:王雪

  王雪(以下简称王):刘老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今天我们主要谈谈您的人生经历。

  刘锡诚(以下简称刘):谈——!尽管谈。

  一、小小农民刘锡诚(1935—1953)

  背景:1935年2月21日(阴历正月十八)刘锡诚出生于山东昌乐县朱刘镇郑王庄。父亲是农民,有一定文化,可以读书识字。在战乱和夜盲症的困扰中刘锡诚完成了小学和中学学业。1953年9月,爱好文学的他由潍坊一中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王:您是一个来自于农村的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子?

  刘:我是农村出身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农民家庭,我的父亲一辈上去曾经有过书香的家庭,但到我父亲这一辈,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了。他农村的全套活儿都会弄。与哥哥分家时,只份到菜园里的一间房子,靠自己的劳动盖了一个农村简易的四合院,我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边。

  我父亲在农村也算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因为他读过私塾,也读过新学的相当于一个初小或者中学水平吧,能写毛笔字儿。我们这个家庭就没有什么遗产,我记得就是从我祖父那个家庭里过来的时候,拿过来几本书。就是线装的书,什么《左传》啊,《论语》啊,其他的遗产一概没有!

  王:能谈谈您在老家的求学生活吗? 

  刘:我上学的时候村里边有小学,但是没有学校,在小庙里,在我上到两三年级的时候,在靠近围墙旁边有一个场院,建了一所学校,有一间教室,有一个老师住的吃饭的地方,就是这么几十个孩子,但村里边只有小学三年级以前这种。高小呢,四五六年级,就是到外面的村儿。每天都走读。 

  我儿时生活在战乱时期。先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打仗,后是国民党和共产党打仗。村子外面,常常有人被杀死,尸体就仍在庄稼地里。有时候在操场上上操时就能看到打仗的狼烟。在邻村于留街村西边的塚子上上高小时,有一天,我看到有一个陌生人来到我老师的屋里去聊天,然后走了。后来听说这个老师被活埋了。就是这样一种残酷的环境。 

  战争的环境导致学校办不下去。我们的高小就迁到县城南边的一个叫南流泉的小村子里。我们走过一个很长的峡谷,来到一个高悬在断崖边上的小庙儿,就在这个小庙里建立了我们的高小。同学们就坐在地下上课,晚上也睡在铺草上。那个时候生活很困难。我们每个礼拜六回家拿粮食,礼拜天下午回学校里来。但是也不够,白天基本上就是同学们一起到山上去偷地瓜!偷挖老百姓地里的地瓜回来在食堂里煮了。学校很不正规,在我上小学期间三易其地,没有学到什么,所以后来考试不及格,我自己背着包就走了。我穿过青纱帐,到了城北边剧城乡一个叫懒边的小村子,投奔在这里当老师的我的堂哥。我就在那里去上学,在老乡家里住宿。这个剧城的剧,就是古代剧国的地方。

  到了1947年,考取了我们县里的昌乐中学。我去看榜,在正取名单里没有找到我的名字,只考了一个“副取”。上了不到半年,就解放啦。八路军对国民党实行分割包围的办法,把青岛和济南包围起来,打了一个潍县战役,把我们昌乐解放了、接管了。我在家呆了大概一两个月吧,又把我叫去上学了。上到初中毕业。毕业那年是1950年夏天。这个时候接受了新的教育,中国新民主主义共青团建立不久,我就入了团。我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最早的一批的团员。我初中毕业,考取了潍坊第一中学。在潍坊学习时情况有所变化,我是从农村来学生,跟城市的学生格格不入,跟那些教会学校出来的学生更是保持距离,基本上跟城市同学没有交往。这里距离我的家50里地,来回就是100华里,当时才十一、二岁,每周来回走一次。那时没有见过公共汽车,电子管收音机,没坐过火车,很自卑。地理、物理、化学课程都有了,还有英文。但是学得不好,我的志向是文学。很自然地,农村学生都喜欢文学。

  就是这样,我基本上是一个农村孩子,上学的时候很不正规,处于战乱时期,没有正经地学习过。还是有爱好,很努力积极地学。

  王:这种情况下您能考上北大很了不起。

  刘:潍坊一中毕业后要去考高等学校,没有思想准备一定能考上,所以我报名时候报最好的学校!就报的北大。第一志愿是中文系,第二志愿俄文系。考场是在青岛,也没去过,在当时山东大学的一个旧址那里。在青岛考试的时候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我没有坐公共汽车,都是走路到公园去,到海边去。从青岛回来以后就到家里种地,压根儿没有去想能不能考上。一天傍晚,在场院里收割豆子,一位路过我们家场院的同学喊我的名字:“刘锡诚你怎么还在这里,不去报到啊?你考上北大了!”连人影我都没看清,不知道是谁告诉我考上北大了。 

  王:上大学前您的视力一度非常不好是吗?

  刘:我长期生活非常贫困,家里的饭食没有油水,特别是春荒时,吃的都是榆钱、榆皮、榆树叶子,因此长期是夜盲症,晚上看不见。

  王:您没想到能考取北大? 

  刘:对。只是胆子很大,一定要报好学校。考上就去上学,考不上就回来种地。第二天我到五十华里意外的潍坊一中办手续,然后回到昌乐,到云疃区公所转户口。办完这些手续回到家里,我母亲给我包上一个包袱,里面有被子、褥子、穿的衣服。拿着,当天就买了火车票往北京来了,我父亲送我到火车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旧年俗如何适应新时代——专访中国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
下一条: ·赵世瑜:不止“大槐树”,也说说“小历史与大历史”
   相关链接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
·[韩冰雪]论刘锡诚的民间文学诗学研究·[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
·[刘思诚]“十七年”时期关于鲁迅与民间文艺的整体研究·[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刘锡诚]我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王雪]高擎民间文艺学旗帜——评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
·[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侯仰军 林继富]彰显独特魅力 关注日常生活
·[祁连休]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修订版)》
·[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的学术范畴·[毛巧晖]民研会:1949—1966年民间文艺学重构的导引与规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