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一带一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一带一路

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
  作者:《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6 | 点击数:4281
 

      【开栏语】这一组文章围绕“一带一路”,主要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化遗产等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有鸟瞰纵论、有个案剖析,却无不指向丝路经验的总结,丝路精神的阐扬,当是对当前各界热议的“一带一路”话题的一个积极回应。朝戈金文章从“遗产”或“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入手,辨析了这些概念变迁与国际社会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角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非遗保护所具有的超乎文化领域的深远意义。阿地里文章以《玛纳斯》为对象,从其口头演唱传统的承接,看19 世纪以来我国与中亚地区民间文化交流的走势和特点,特别将口头史诗传统的传播和互动作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典范。热依汗文章讨论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共享情况,她主要以曾在中亚地区广有影响的《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五卷书》《四卷诗集》等为例,揭示其历史传承脉络和至今依然构成这些国家和地区文化因子的现状。朱刚的论文以跨体系的国际合作的事例为经,以“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和理念,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与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间对话、建设和平文化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虞耕的文章,以书评方式,把回族传统文化考察的一个“个案”,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积淀、经验结合起来,把著者的思绪和怀想,置于评述人的观照之下,从视角的“换位”与互动关系深刻揭示了丝路经验的可贵,丝路精神的价值。

——主持人:朝戈金


 

专栏文章列表:
        ·[朝戈金]“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一带一路”与口头史诗的流布和传播
        ·[热依汗·卡德尔]“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明互鉴与遗产共享
        ·[朱刚]“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
        ·[郝苏民]“一带一路”视野里的回望与自我担当的心声
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李阳]“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藏彝走廊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
   相关链接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文化遗产》:2023年第4期目录
·《文化遗产》:2023年第3期目录·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
·《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文化遗产》:2023年第2期目录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遗产》:2023年第1期目录
·《文化遗产》:2022年第6期目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目录·《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