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刘晓峰]对家的眷恋让年味常浓
  作者: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08 | 点击数:3332
 

  我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但小学和中学都是在磐石市红旗岭镇度过的。红旗岭镇是中国最大的镍矿所在地,我是一名矿工子弟。当年为了采掘和冶炼镍矿,这个北方小镇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各地的春节习俗在这里融为一体。

  20世纪80年代的矿区春节习俗和各地差别最大的是大红灯笼。红旗岭地处丘陵地带,矿山家属区是沿着丘陵坡面盖起的一排排平房。每年过年前,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挑起一盏红灯笼。矿山工人中有的是能工巧匠,矿区的铜、铁、铝、木等材料也很多。矿山工人们编的灯笼形状各异,西瓜灯、荷花灯、走马灯、宫灯……样式五花八门。到了年三十夜晚,灯笼一盏盏点起来,漫山遍野一片红色的灯笼阵,今天回想起来真是別有一番风味。

  我家的灯笼是父亲设计制作的。那是一个大大的飞机灯笼,骨架用八号线铁丝焊接而成,前后有大小两个电灯泡照明。飞机头前带风车,风吹起来转得哗啦啦地响,尾巴上五彩纸做的穗子,也横着飘起来,又威风又漂亮。

  春节期间的东北大秧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候在红旗岭,每到春节,十里八乡的生产队会组织秧歌队来矿里表演,矿里各车间也会组织自己的秧歌队。白色的雪地上,扭秧歌的人大都穿得大红大绿,踩着二尺多高的高跷,跟着秧歌调扭起来。唢呐在秧歌乐中很出彩,它的声音高亢热烈,让人感觉有穿云裂石的力量,演绎着与凛冽冬寒对抗、向往春天的生命意志。

  90年代我一直在国外,2000年回国后再回红旗岭过春节,发现秧歌已经很少了。一是因为农村变了,承包制后大家各自过日子,集体文娱活动减少了。二是村里的青年人平时大多出去打工,根本没有时间在一起练习踩高跷和排列各种队形。此外,居民住进楼房后,漫山遍野的灯笼阵也没有了从前的规模。

  老习俗就这样一点点成为历史,让人有几分惆怅。但新的习俗也在成长。从用电子信件互致问候到发短信拜年、用微信抢红包,多少年失联的同学找到了,少年时的伙伴重逢了。

  过年了,生活在成都、浙江、北京的兄弟带着妻子奔向了和母亲一起生活的弟弟那里。这是一大家人每年难得的欢聚时间。父慈子孝,友于兄弟,对中国人来说,家从古以来就是情感最根本的归宿。因此,尽管新年习俗在发生各种变化,尽管物质条件的变化带来各种“年味儿变淡”的议论,但依旧改变不了人们投身春运洪流、回家过年的憧憬。

  我们正处在每天都在发生着种种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技术力量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没人知道智能手机为何物,而今天坐上地铁,到处是看手机的人。我不知道技术的进步会怎样改变我们的年俗,但我想,不管社会怎样变化,中国人对于家的眷恋,会让我们对春节、对过年一直情有独钟。所以,只要中国人在,我们的年味儿就会在;而只要年味儿在,我们中国式的家就会永存。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6日第05版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年味之变
下一条: ·在美国感受中国年味
   相关链接
·[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杨宇]当代泰山香社及进香习俗研究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马兰 乔亚倩]2025 年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中秋“照月”习俗调查报告
·[梁玉婉]家乡民俗学视角下《民俗》周刊作者群体的田野考察·[李舒娟]安阳送羊习俗的姻亲关系研究
·[李生智]丧服传承·[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
·[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
·[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