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曾雄生]从“麦饭”到“馒头”:小麦在中国
  作者:曾雄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1-12 | 点击数:10905
 

  回头看看小麦在中国所走过路,我们会发现小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南来的历程。迄今为止,最早的麦作遗存发现在西北地区。这里近邻中亚,小麦可能最先就是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在距今3800年左右的新疆孔雀河畔古墓沟墓地中,墓主头侧的草编小篓中往往有小麦随葬,十多粒至一百多粒不等,初步鉴定为普遍小麦和圆锥小麦。在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包括小麦在内的五种作物种子。云南剑川、青海都兰等地都有青铜时代的炭化小麦发现。古文献中也有有关西部少数民族种麦食麦的记载。如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游时,新疆、青海一带部落馈赠的食品中就有麦。

  商周时期,小麦已入中原。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了“来”字,是对小麦植株最直观的描述。西周初年,身为商代遗民的箕子在路过殷墟(河南安阳)时,睹物生情,作“麦秀之诗”,感伤一个王朝的覆灭。《诗经》中提到麦的诗比比皆是。春秋时期,麦已是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了,据《左传》的记载,当时小麦产地已遍及今河南、安徽、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菽麦不分成为“无慧”的标志。不过从《春秋》经传中“甸人献麦”和《孔子家语》(三国时王肃所撰)中“获傅郭之麦”的记载来看,当时的小麦种植可能主要集中于城近郊区。这种情况到汉代仍然没有改变,东汉时伏湛在给皇帝的疏谏中也提到“种麦之家,多在城郭”。

  小麦虽然自西而来,但汉代以前麦的主产区却是在山东一带。《春秋》中所反映的麦作情况确切地说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情况。和鲁国相邻的是为齐国,境内有济水。《淮南子》载“济水和宜麦”。这些说明春秋时期,黄河下游的齐鲁之地(今山东)是小麦的主产区。然而,自战国开始,主产区开始由黄河下游向中游扩展,今洛阳附近的东周,小麦成为当地唯一的粮食作物。也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小麦已跻身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论语》中就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说法。这一说法流传至今。所谓“五谷”指的就是包括小麦在内的五种粮食作物,即黍、稷、麦、菽、稻;或黍、稷、麦、菽、麻。这其中或有稻无麻,或有麻而无稻,但必有麦。

  汉代小麦种植又进一步向西、向南扩展。汉武帝末年,董仲舒建议在关中地区推广冬小麦种植。西汉末年,农学家氾胜之在关中地区督导小麦种植,使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取得丰收。东汉时,南阳一带已有麦作。经过汉代的大力推广,小麦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并成为重要的战备物资。晋代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小麦的收成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史书有关麦灾的记载也显著增加。成帝咸和五年(330年)、孝武太元六年(381年)、安帝元兴元年(402年)等年份,都曾出现了“无麦禾,天下大饥”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麦作的也是在晋代兴起的。虽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有小麦的发现,但汉代以前江南并无麦作的记载。三国时吴国孙权尝飨蜀使费祎食饼,这是目前所知江南有面食最早的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麦作在江南的兴起,马王堆中的麦子和邺宫中所食面食可能都来自北方。唐代小麦已成为全国大多数人口的主粮。许多州郡,包括广西、云南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种麦的记载。在云南地区甚至还最早出现了稻麦二熟。晋唐时期,“麦禾”、 “粟麦”并称,说明麦粟在粮食中的地位已平分秋色。明代末年中国北方人一半的主食已来自于小麦。

  在麦作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麦食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很长时间以来,特别是在南方人们一直认为麦是有毒的,不宜多食,否则生病。这也是麦作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之一。但随着麦作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有毒论为有益论所代替,唐宋以后的许多本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观念的改变是麦作发展的结果,也有利于小麦的进一步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农史研究咨询微信号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万建中]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经验和身体意义
下一条: ·[黄静华]一则“神话”的诞生:民间文学知识的实践和反思
   相关链接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
·[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许佳琪]自媒体背景下汉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民俗传播研究
·[肖慧]徽州鱼灯的仪式展演与互动传播研究·[王雅静]八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与变异
·[孙瑾]西王母传说在日传播研究·[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
·[罗嘉德]“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刘鑫]传播学视角下隆德地区“仪程官说仪程”民俗研究回顾与展望
·[林德山]媒介、景观与体验:乡村旅游短视频传播的再审视·[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
·[蒋亭亭]1949-1966年山东梁山地区水浒人物传说的自发性传承机制研究·[高忠严 王彦龙]象征与破坏:晋中农耕区民众的除雹仪式与信仰实践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