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靳志华]人类学视野下物的文化意义表达
  作者:靳志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1-07 | 点击数:11426
 

  物的使用价值,是物存在的根本,其意义深深地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系统之中。同一个物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基于特殊的时空场合背景或具体的目的指向性,存在着差异化的使用和形态方式;同样,不同的文化系统面对同一个物时,基于价值观和认识基点的相异,也会因此归纳与总结出类似语言学中的“物的音位系统”,导致诸多“合理变体”的出现,并以某一个合理变体作为其使用及意义参照点,来确定涵括其他音位变体的存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物本身所具有的多面性特征。以商品为例,具体来讲,商品作为物的一种呈现状态,承载着更为广阔的文化信息。“商品同人一样,亦具有社会生命。”阿帕杜莱在《物的社会生命——文化视野中的商品》一书中,如是说。在他看来,商品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物,并不能一味地强调商品与其他物品的区别,而应该去关注商品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整个生命轨迹。商品也并不是纯物质的对象,它的使用总是与某种精神状态或社会情境相关联,从而展现着一定的社会意义,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制约。一个意义丰富的物,必定展现出多种存在面向,也包括对物的转换、替换使用等,那么这种社会事实背后人的行为和认知问题以及社会文化动力更值得我们去深入关注。

  在有关奴隶(制)的问题上,伊戈尔·科普托夫(Igor Kopytoff)以“文化传记”的方式给予了探讨。奴隶从人到物、再从物到人,即从人的商品化到物的人化这一转换过程中,奴隶始终不是一个固定的身份概念,也正是这种“物”的不同场景不同阶段的转换形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物所呈现的全部生命历程。如果说,物品的形态转换是其生命历程中的特殊阶段,也再现了另一个“物”的存在,那么,物品的生产与消费同样展现着一个历史化、情景化的过程。贝利(C.A. Bayly)在对印度生产的布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发现,布在前殖民地时期由体现着社会地位、财富、社会秩序的象征以及充盈着特定精神的物,转变成了民族精神、民族认同,尤其是国货与洋货生产与使用的标志。布的功能角色的转变依旧在整合印度各联邦和社会种姓制度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在政治性的运作上,甘地更是将印度生产的布视为民族国家的象征,布匹生产也由此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经济活动。

  对物的探讨方式上,所着重的物性不同,但是物的某种性质上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也往往与其存在之历史与社会经济条件有关。西敏司在《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一书中,阐释了糖从十五世纪前的药品和调味料,到十五世纪后的奢侈品、装饰品,以及十七世纪之后一跃成为民间大众日常消费品中的一员,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的过程。通过糖的使用及存在形态的历史性梳理,作者着力将糖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与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与奴隶化生产以及权力问题勾连起来,呈现了糖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形态,并在此形成了一个鲜活历史文本。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作用之转变,赋予了其新的历史意义,也使“人们在自身形象方面、在形成反差的新旧生活品质的观念方面以及在日常生活组织方面异常深远的改变”。

  三、结 语

  作为一个文化之物,人类共同体及共同体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得以构建、协调和维持。当我们视物的流动为具体社会关系的表达时,我们只是在一个静态的文化系统,即群体内部来认识被文化伦理道德附加了特殊内容的物的特性。物品流动所展现的文化意义远不止于此,“意义,简单来说便是人们活动的产物。这并不是说文化仅只是(或者简化为)人的行为。然而,不问意义是如何注入行为的,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则是对历史的一再漠视。文化必须被理解为不仅仅是一种产物,还是一种产生过程;不仅是被社会所建构的结果,也是社会建构的过程。”由此,物的“再脉络化(recontextualization)”成为了可能,并且也具有可突变性(mutability)”的特征。“物并不是只在于它于过去如何被造成的,而是它不断被加上许多新要素变成了纠结物(entangled objects)”。

  抑或说,这种纠结物的产生是一种传统再发明、再创造过程,是物品进入某一文化体系时的调适过程。当物流动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当中,或经历了历时性变迁时,物的形态发生了转变及原本的文化意义或是被保留,或是被增减,或是被重新赋予。可以说,物的任何存在形态和意义功能都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只不过是我们在某一具体文化场景或社会结构中来审视所谓的“绝对”与“相对”的物性罢了。现代社会的物逐步完成了自我解放,割裂了物当初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化身并以拟人态方式存在的与人的亲密感,作为一套独立的语意结构系统而存在。物的文化意义,也基于不同的社会结构而被重新定义与梳理。也唯有此,通过这种共时和历时维度的考察,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个物所展现的全部意义以及与人、社会结构之间的密切关联。

  (文章来源:《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4辑。引用请参考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王铭铭]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
下一条: ·[姬广绪]社交网络与群格补偿
   相关链接
·[程梦稷]画框与化外:明清日用类书的诸夷图像与视觉政治·[邹东子]鸟蛋能吃,鸟不能吃?
·[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巍]地方传说围绕纪念物的共存现象·[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赵晨之]万物有灵论引入中国的知识考古与泛化·[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芸朵]“幻述木人”:巧匠造人故事的技术想象与诗学意蕴·[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洁]手艺人的共同体·[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