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法国汉学作为西方传统汉学的中心,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法国学者对中国的研究始于明清之际入华的耶稣会士。传教士要在中国传播天主教,首先要了解中国民众的信仰和宗教,因此对中国的民俗习惯、伦理道德、传统宗教、民间崇拜、神话传说等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也因此向欧洲人打开了陌生神秘的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一角,并为十九世纪各西方人文学科著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民俗研究是法国早期汉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可惜由于语言隔阂和学术交流的欠缺,国人对该领域作品的译介和关注甚少。实际上,从十七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法国耶稣会士为传教为目的而开展的中国民俗调查和研究,直接成为后来西方汉学界中国民俗研究的先声,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兴起发挥了奠基性作用。
关键词:耶稣会士;传教士;法国汉学;民俗学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就有采诗观风、移风易俗的传统,因此,历代史书、典志、地方志、诗文、笔记等文献中积累了大量民俗资料,但是,在现代民俗学学科兴起以前,传统知识分子对于民俗的记录和研究都还是零散而随意的。一般认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兴起于五四时期北大歌谣学运动。1918年,在胡适、周作人、刘半农、顾颉刚等一批教授的推动和呼吁下,北大创刊《歌谣周刊》,刊载从各地收集的歌谣和民俗调查报告,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现代民俗学理论为指导的研究文章,民俗的调查和研究因此引起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北大、中大等大学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民俗学研究机构,民间文学和民俗调查一时蔚然成风,涌现出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著,与此同时,西方现代民俗学论著也陆续被译介过来,在此基础上,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民俗学学科得以确立。将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立追溯到北大歌谣运动,并纳入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启蒙主义思潮的宏大叙事当中,已经成为中国民俗学人讲述自己学科历史的“故事俗套”。这一说法当然有其道理,五四新文化运动确实是许多新事物的起源,但是,正如所有新事物一样,所有貌似突兀涌现的新生事物其实都有先行者做好了铺垫,而不可能是突然间的横空出世,现代民俗学也不例外,它并不是胡适、周作人、刘复、顾颉刚等一干北大教授异想天开的产物。实际上,在这些所谓的民俗学先驱发动着手收集歌谣和故事之前,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早就已经在按照近世民俗学的模式收集、研究中国民俗和民间文学了。
西方传教士对于中国民俗的关注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的耶稣会士,这种关注在鸦片战争之后第二波传教高潮时达到高峰。这些传教士为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除翻译、研读中国儒家典籍之外,还对中国的传统宗教、民间信仰乃至民间风俗,如民间宗教、鬼神巫术、祭祀祖先、天地崇拜、神话传说、节日仪式、风俗习惯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研究。可以说,早期传教士已经为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研究开辟了先河。
但是,迄今为止,中国民俗学者在追溯中国民俗学史时,却大都忽视了西方传教士和早期汉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尽管关于近世传教士和早期汉学家的学术史研究目前渐成显学,但是由于民俗学本身学科地位的边缘性,中国学者在考察和介绍西方汉学包括法国汉学时,往往忽视了明清传教士在民俗学方面的成果。鉴于此,本人不揣谫陋,以法国耶稣会士为例,在广泛涉猎法国早期汉学文献的基础上,对明清之际的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关于中国民俗方面的著述做一初步的介绍和评述,希望能够有助于国内民俗学者对这段久已尘封的学术史加以了解和关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本文责编:郑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