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琪]符号与实践
——读《文化与实践理性》
  作者:刘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5 | 点击数:8935
 
2.1人所以为人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从社会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但这样的智慧仅仅体现在能够对客观自然进行机械性的反映上,而不是重新编码和创造上。“组织方式被理解成是一种编码人们的切身经验的形式,它是‘从确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可以这样说,遵照我们的社会向我们呈现的那种方式,但决不是遵照社会在概念层面上被秩序化的方式。”(同上:p176)文化只是一面光滑的镜子,对实际经验进行忠实的再现,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性可言。
这种“反映式”的学说忽略了,惟有当人把世界作为一个概念来加以象征性地体验时,他才开始成为与动物有区别的人。正如当代英国哲学家温奇所言:“狗以一定的方式做出条件反射,而我知道怎样依据我所学到的东西以正确的方式行事。”(彼得·温奇,2004:p64)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能够从世界中发展起一套分类体系和解释模式,按照自己所赋予自然的意义来理解世界。世界供给人们的素材是无限丰富的,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选择依据的是素材的意义,这一意义不会凭空产生,它只能由文化赋予。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正是给世界万物赋予意义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所认识到的自然不可能是真正客观的,而人是“不断地在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 (恩斯特·卡西尔,1986:p33)如果人仅仅只能对客观做出机械性的反映,那么他与动物究竟有何区别?人究竟何以被称为“人”?唯物主义对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2.2本质与形式
“人不仅仅要‘生存’,他们是以一种确定的方式生存。”(萨林斯,2002:p218)萨林斯这一句话集中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非历史性”———表面上在“社会历史”中讨论人的能动性,但实质上隐没了历史。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中,首先从功能驱动力即“为了创造历史人们必须能够活着”得出结论,“生活首先涉及到饮食活动”,进而再把这种时间的序列设想成实际的历史事件———第一个历史行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必要方式。这种推论的关键错误在于,它把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转化为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又把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等同于实际的决定作用。“没有A,就没有B”并不等于“B完全依赖于A”,在这样的关系中,A仅仅是B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同样,“人们要吃饭才能活着”并不等于“人们活着就仅仅为了吃饭”,更不等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由吃饭决定”。
进一步,历史唯物主义又将这种最低限度的依赖转化成了无所不在的幽灵,只看见抽象的讨论,而没有具体的形态。“关键在于,物质效用、实用,在任何绝对意义上都不曾存在过,而只能存在于由文化秩序设定的尺度和形式之中。”(同上:p209)我们可以借用亚里士多德著名的铜球比喻来理解这一问题。任何一样实际存在的东西,都包括了“物质”和“形式”两部分。(注4)“物质”是不能自存的,只能通过某种形式来得到实现。“我们由铜料与球形来制成‘这个’;我们将形式赋予这个特殊物质,其结果为一个铜球。”(亚里士多德,1996:p139)“这个”必须借助“铜”和“球”才能实现为铜球,同样,在抽象意义上讨论人类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得到实现,这样的形式不能由潜在的可能自动生发出来,而是人们在各自的意义图式和象征体系中构造而出。文化并不决定物质本身,但决定了物质的实现形式。物质给文化限定了范围,在此空间之内,文化可以任意地组合。历史唯物主义割裂了本质与形式的关系,它虽然没有直接否定文化的多样性,但实际上否定了多样性的可能,从而也否定了具体的历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人类学评论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裴玉成]阐释的可能
下一条: ·[张亚辉]作为他者的乐户
   相关链接
·[方云]赓续与再造:新中式生活景观的日常生活美学实践·[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奕丰]看见她:国家话语与民间文艺实践中的女性叙事(1949-1966)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
·[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张赵]情感补充与风险防范:冀南地区的疾病叙事及仪式治疗实践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
·[张歆]社会主义文艺与“新童话”话语实践·[张磊]生活的道义:乡村社会权力实践中的理势关系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韩]从故事形态学到计算机故事生成实践·[张凤霞]“走亲戚”的能动性:豫东周口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当代重构与变迁
·[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杨雨秋]都市活态叙事实践的形塑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