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琪]符号与实践
——读《文化与实践理性》
  作者:刘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5 | 点击数:6378
 
2.3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意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但萨林斯将之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建立在两个基本的前提之上:人与自然界的对立,人是“苦难的生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同时又受到自然界紧紧的限制,作为对象与自然界进行交换。在这种交换中,由于情欲的困扰,人类的生活充满了苦恼与不安。人类始终处在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痛苦之中,这种痛苦迫使他们不断去生产,从而使生产领域成为了整个社会生活的中轴。萨林斯认为,这样的前提及推导方式与西方传统的基督教宇宙观有着共通之处。(详见萨林斯,2000)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被具体化为了经济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系统规避了象征,只是证明经济象征机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以结构的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萨林斯提出“首选制度场域”这一概念,并对此进行解释:“文化图式以各自的方式被占支配地位的象征性生产场所曲折变化了,正是这个象征性生产的支配场所为其他的关系和活动提供了主要的惯制。由此我们可以说到象征过程的首选制度场域,强加于整个文化的分类网格就是从这个场域中产生的。”(萨林斯, 2002:p273)从这一层面出发,西方社会与“原始社会”的差别仅仅在于首选制度场域不同———前者是经济过程,后者是亲属关系,而没有理性和象征之分。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问题是,它把资本主义这种特殊社会形态的组织方式看作是普世性的。它本想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却没有能够真正摆脱其思考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批判本身就揭露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根深蒂固的弊病。
 
三、对萨林斯观点的简要评述
 
3.1象征理性
“与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实践理性不同,本书提出了另一种理性,即象征理性或意义理性。它认为,人的独特本性在于,他必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生活在他与所有有机体共享的环境中,但却是根据由他自己设定的意义图式来生活的———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因此,这样看来,文化的决定性属性———赋予每种生活方式作为它的特征的某些属性———并不在于这种文化要无条件地拜伏在物质制约力前面,它是根据一定的象征图式才服从于物质制约力的,这种象征图式从来不是唯一可能的。因而,是文化构造了功利。”(同上:前言p1) 批判绝不仅是萨林斯的目的,在批判的过程中,他也在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无论在哪一个社会中,自然都仅仅只提供了一种最低的限制,而不同的人群将会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完全不同的理解自然的模式,这样的不同理解会使人们对自然“能动作用”的方式各异其趣。“自然界只裁决生存问题,而不关心具体形式的问题。或者换一种方式来看,选择作为一种‘生存力的限制’,是一种负面的决定因素,它只规定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但同时也毫无区别地许可(选择)任何可能的事情。就文化秩序的一定特性来说,自然规律是不确定的。就自然规律全部的事实性和客观性而言,自然规律与文化秩序的关系就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可能性的领域与必要性的领域的关系,是业已给定的潜在性与一种实现状态的关系,正如生存与实际存在的关系一样。”(同上:p270)任何可能性在实现的时候就成为了唯一,自然在作为一个因素参与到人类社会中时,也就由文化规定了其实现形式。立足于真正的历史和现实,我们才能避免建造无谓的概念的空中楼阁,也才能寻觅到文化与象征的影踪。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人类学评论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裴玉成]阐释的可能
下一条: ·[张亚辉]作为他者的乐户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