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叶舒宪]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类型及文化生态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04 | 点击数:13780
 
 
  阿兰扎尔的丰满的臂部,
  集中了一切瑰丽;
  阿兰扎尔的眼睛,
  集中了一切锐利;
  阿兰扎尔的挺劲的前腿,
  蕴藏着一切速力;
  阿兰扎尔的挺起的胸脯,
  和阿尔泰山一样齐;
  阿兰扎尔的坚硬的四蹄,
  能把敌国的土地踩成稀泥。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神马与主人公的关系看作神话中神人关系的置换表现。主人公的兴衰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马。法伊特研究蒙古叙事诗中的“勇士”概念,曾列出主人公的六大特征:1.他生来就有神奇本领;2.他生活在他的人民的幸福存在受到外敌破坏的时期;3.他受到双亲和夫人的挚爱和信任,并肩负着对他们的责任;4.预言、占卜或梦兆向主人公预示了他的冒险经历;5.他虽勇敢却少智谋,计谋和法术总是出自他的骏马;6.他的勇敢不是纯粹用于冒险,而是为恢复被破坏了的秩序。(注:涅克留多夫:《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徐昌汉等译,110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这里的第5特征足以说明为何阿兰扎尔对于江格尔的建功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可推及一切“马背上的英雄”的塑造秘诀。在《英雄希林嘎拉珠》中,同样可以看到神异的战马对主人公不可或缺的作用:
  
英雄希林嘎拉珠,
  有一匹心爱的银合马:
  它昂着金光闪闪的头,
  它垂着金丝般的尾,
  颗颗牙齿似白玉,
  一对眼睛像明珠。
  它那利箭般的耳朵,
  不停地前后剪动。
  它那敏感的舌头,
  不住地上下颤动。
  它疾走如飞、窜纵若龙,
  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在这类对战马的神化夸张中不难理解,主人公的战无不胜是以其相依为命的战马的无往不胜为前提条件的。
生活在世界屋脊的另一个骑马民族藏族,为世界文学贡献出迄今发现的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它流传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内蒙等省区的藏族人中,波及周边的纳西族、裕固族和土族等,甚至在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等邻国也有其异文。现已搜集记录下来的《格萨尔》藏文长达200多万行,在篇幅上比过去公认的最长史诗《摩诃婆罗多》还要多10倍左右。作品讲述神奇英雄格萨尔战斗的一生,其中心部分写格萨尔率领岭国军队同敌人的一系列战斗,从降妖伏魔一部起,到降伏18个大宗,7个中宗,4个小宗,全是马背上打天下的战争故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赖歇尔]口头史诗的音乐与演述[1]
下一条: ·[萧放]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1]
   相关链接
·[冯文开]约翰·弗里口头诗歌类型的概念再阐释·[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乌哈娜]阿尔泰语系AT325型魔法故事与达斡尔族《松树姑娘》·[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
·[王之心]《全元戏曲》中的丫鬟角色类型研究·[孙芝楠]圣王的神格建构:山西唐太宗信仰虫王崇拜类型的调查与研究
·[秦振文]文史互证:“三言二拍”中的婚俗探析·[罗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口头文学视角下历史演义小说类型人物的成因研究
·[刘婷婷]复苏的传统·[李丽丹]蒙古族ATU613“偷听话”故事:角色、叙事与空间象征
·[郭凤尧]民俗场域中女性参与的类型构建及禁忌逻辑·[冯榆捷]云南少数民族传说中诸葛亮形象探析
·[陈姵瑄]江南“祈财类民间宝卷”故事主角的神人属性及其叙事特点·[曹芮]四川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中的“礼俗互动”研究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