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叶舒宪]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类型及文化生态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04 | 点击数:9504
 
与北方草原文化带的骑马民族相对应,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较普遍流传以“创世记”为主要内容的史诗,唯有个别民族也兼有英雄史诗性质的作品,如傣族和纳西族。
傣族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边疆,现有人口85万,属于古代百越族群,与壮、侗、布依、黎族以及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佬族、泰国的泰族、越南的岱族侬族等有同源关系。传说傣族中世纪的长诗多达五百余部,是少数民族中叙事诗体最为发达的民族之一,其中明确表现出英雄史诗特征的作品不下五部,它们是《召树屯》、《厘俸》、《粘响》、《相勐》与《兰嘎西贺》。这些作品虽不像草原民族史诗那样突出战马的作用,却同样以敌对民族间的战争为基本题材。记述傣族原始宗教教义的古籍《咋雷蛇曼蛇勐》中写道:
 
一、要杀生害命:要打猎,要用快刀剥兽皮。要杀猪、杀牛、杀鸡,人类也要厮杀。用杀生来求得人类的生存。(注:转引自《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79页,学苑出版社,1993。)
 
一个把人类之间的厮杀奉为首要教义的古代民族能够流传众多以征战为内容的史诗,显然是合乎情理的,这也为英雄史诗所由产生的社会观念类型提供了又一个参证。
值得注意的还有,俸族历史上多次经历过大迁徙,其英雄史诗同泰国、印度乃至印欧文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兰嘎西贺》被人视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中国傣族翻版,其间起中介作用的却是泰国史诗《拉玛坚》。而《召树屯》的故事原型来自缅甸的《清迈班纳沙》文集(又叫《清迈经》),该故事集于19世纪在缅甸失传,现有流传于柬埔寨和泰国的异本称作《五十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故事《树屯和曼诺拉》与《召树屯》的全名《召树屯与喃诺娜》几乎完全吻合。
《召树屯》讲述在遥远的古代,勐板加王子召树屯在金湖边与远方飞来的孔雀公主喃诺娜相逢,两人结为情侣。美好的生活刚刚开始,遭外敌入侵,召树屯出征迎敌之际,父王听信谗言,赶走了喃诺娜。战争结束后,召树屯获胜还乡,不见爱妻踪影。他不顾艰险,跋山涉水走了三年,终于找到孔雀之乡,夫妻团圆。这部半是幻想半是现实的史诗数百年来为傣族人民所珍视。在竹楼的火塘边,在节庆的表演中,每当赞哈演唱该诗时,人们总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到热烈相爱的男女主人公的情境之中,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从比较视野看,《召树屯》又具有典型的印欧史诗的故事特征,同“口头程式理论”在荷马作品中归纳出的讲述英雄与妻子分离又再度团圆的所谓“复归之歌”故事模型大体上吻合,只不过故事的场景不在雅利安民族,而在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个中国南方民族。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召树屯》的泰国原版《树屯和曼诺拉》的题材流变可以找到合理的理解。包括《树屯和曼诺拉》故事在内的《五十个故事》原是以佛教经文《玛哈巴塔亚达卡》为范本而改编的,其最早的故事来源正是属于印欧语系的印度。“在印度的《里格维达》和《婆罗门女人沙塔帕赫塔》文集中,可以见到这种内容的最古老的说法,其中谈及女神兀拉瓦期爱上了普努瓦拉萨王子,预先提出许多条件以后,就同他成了亲。有一次,普努瓦拉萨违背了妻子的禁律,兀拉瓦期就不知去向了。丈夫找她找了好久,终于在湖上找到:她变成了一只天鹅。经过许多考验,夫妇俩才在天上重新结合。”(注:柯尔涅夫:《泰国文学简史》,高长荣译,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在《摩诃婆罗多》等印度作品中也有这一类故事,民间故事学称为“天鹅处女型”或“羽衣升天型”故事。到了傣族诗人手里,这个源远流长的题材被再创造为充满傣族风情的英雄史诗。
傣族的另外几部英雄史诗也或多或少受到印欧文学的间接影响,诸如王权、战争和美人的印欧史诗三功能模式在《厘俸》、《相勐》和《兰嘎西贺》中的不同变奏,为主题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赖歇尔]口头史诗的音乐与演述[1]
下一条: ·[萧放]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1]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
·[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
·[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祝秀丽]“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的古代流变·[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