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木卡姆,音符里的维吾尔史诗
——解放周末·文化遗产日特刊
  作者:陈俊珺 王一   摄影/图:陈俊珺 王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 点击数:11108
 


  采写/本报记者 陈俊珺 《讲刊》记者 王一

  有一场音乐会,可以持续一天一夜;有一门艺术,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多种元素;有一种文化,记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史。
  这就是新疆的十二木卡姆。
  千百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在新疆喀什交汇。十二木卡姆的旋律见证了文明的交融。
  走进今日的喀什,寻找维吾尔族人心中的木卡姆,历史的音符依旧鲜活,文化基因的传承从未间断。

 

  飞机离开上海已近7小时,窗外的茫茫云海中,豁然出现了巍峨连绵的雪山。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就在这片山脉的西北麓——新疆喀什。

  到达喀什,又踏上车程。不知在戈壁荒漠中行驶了多久,窗外的绿色渐渐浓了起来,穿过成片的树林和稻田,车子停在了莎车县城。

  在清真寺的礼拜声中,我们步入这片沙漠绿洲,探寻十二木卡姆的“前世今生”……

 

  第一次听十二木卡姆,有种出乎意料的震撼,就像久居城市的人难以想象在沙漠中发现甘泉的惊喜

  一大早,莎车县亚克艾日克乡,74岁的木卡姆艺人肉孜·阿由甫出门了。他要赶70公里的路,到莎车县城演出。

  木卡姆演艺中心,莎车县城里最漂亮的建筑之一,几十位木卡姆艺人和肉孜·阿由甫一样,从各自乡里赶了过来。有的人,住得比他还远。

  见了面,先是热烈的拥抱,每个人都像过节一般高兴。

  没错,哪里有木卡姆,哪里就是节日。

  得知记者从上海来,肉孜·阿由甫热情地走上前来,笑着对我们说:“一会儿等着看我的绝活。”

  舞台中央,弹着沙塔尔琴的老人唱响了“十二木卡姆”的序曲。

  第一次听十二木卡姆,有种出乎意料的震撼,就像久居城市的人难以想象在沙漠中发现甘泉的惊喜。

  它不是简单的维族舞蹈,也并非肆意的草原歌声。

  莎车县歌舞团团长依力哈木·热依木告诉记者:“木卡姆”原是阿拉伯语,本意是地点、法律,作为音乐术语,指的是“大型套曲”,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自古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传着四种风格不尽相同的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其中,十二木卡姆因为规模最庞大、结构最完整而最具有代表性。

  序曲结束,手鼓、弹拨尔又将旋律层层展开。记者眼前,弹拨乐、打击乐等十六种乐器的演奏者排成三排,他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跪在地毯上,没有人需要乐谱。

  在舞台中央歌唱的,是穿着传统维吾尔服饰的“国王”与“王妃”,一段关于十二木卡姆的动人传说娓娓唱来:

  叶尔羌国的国王拉失得汗外出打猎,小溪边传来的悠扬琴声令他深深陶醉。弹琴人,是樵夫的女儿,名叫阿曼尼莎汗,她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还会写诗吟唱。热爱艺术的拉失得汗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姑娘,于是,樵夫的女儿成了叶尔羌国的王妃。

  从小就热爱木卡姆的阿曼尼莎汗,把王宫变成了艺术的殿堂。

  全国各地的乐师、诗人和歌手都被召集到这里,阿曼尼莎汗在宫廷乐师喀迪尔汗的帮助下,收集了千百年来散乱流传于民间的木卡姆歌曲,并将其编为十六部规范化的套曲,后来又演化成十二部,“十二木卡姆”由此得名。

  出自宫廷的十二木卡姆在流传至今的各种木卡姆中,最为华丽典雅,编排也最系统化,因而被学者称为“雅乐”。

  34岁时,年轻的阿曼尼莎汗死于难产。三年后,国王追随王妃而去。

  叶尔羌国的国都,就在今日的莎车。热爱阿曼尼莎汗的百姓们为她在城中最神圣的清真寺旁,修建了一座白色的纪念陵。在这片千年古国的遗址上,至今镌刻着阿曼尼莎汗和十二木卡姆的故事。

  不只是纪念陵,莎车县里的每一处重要地标,都能看到正在拉琴的阿曼尼莎汗雕像。每年秋天,莎车人都会聚集在他们心中的“艺术女神”前载歌载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唐卡,那一眼的千年绚烂
下一条: ·扎染,蓝白色的美丽忧愁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