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钟敬文]医药的源起与民间信仰[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5-03 | 点击数:10996
 

 
        如我们常识所知道,在自然民族精神与行为的活动上,法术与宗教是占领着极重大的位置的。

        他们(自然民族、或近自然民族)为了生存的欲望所驱使,不能不用尽精神气力,和四面上下地包围着自己的恶环境斗争,法术及宗教,便是他们所用以应付“敌人”的有力武器中的两种。虽然,这映到今日的我们之眼里,是呈露着怎样的无力与可怜!在狩猎的社会里,野兽的获得,是他们赖以维持生存的第一要著。为达到此迫切的目的,所以许多正当度着这阶段生活的民族,便不约而同地在举行着中伤野兽的“类感法术”(homoeopathic magic)[2]。以耕种植物为生活方法的农业社会,与自然现象发生特别深切的关系,因而像求雨一类的“法术宗教的”(Magic religious)行为,在这种社会里,也被普泛地奉行着[3]。

        在文化未开的自然民族中,为了生存的目的而努力,与追求食物一样地感到急切重要的,是对于“病魔”或“死神”的反抗。在这里,不能避免地,法术与宗教,要担任着那綦重的任役。

        “医师,其初源,不过一个破妖术师(Contre-sorcier)……药学,不外巫术的一特科。”[4]

        “医术与巫术不分离,医师不外是巫师。”[5]

        “民间疗法中,依学者所谓迷信疗法,即精神疗法的信仰疗法,乃至人于感动疗法之邪道的东西是不少的。”[6]

        诚如东西诸学者所称说,在实际上,一般文化未开化的民族,或文明国家中未脱离古昔原始习惯下的下层民众,其所通行的疾病疗治法,—一无论对于内科,抑或外科——大多是“法术宗教的”或“近法术宗教的”。执行这种职务的人,多半不是文明社会中专门的郎中、博士,而是在那样社会(原始社会,或带有原始性的社会)里,被极端地或相当地重视着的巫师之流[7]。中国古代所谓“巫医”[8],便是指的这种人物了。

        他们(文化未开的人民)没有正确地理解一切疾病所由发生的知识,但他们不能不有其自认为合理的解释。他们比较普通的想法,是以疾病为恶灵、祖宗、神祇、术士等所加被的祸祟或惩罚[9],或以它本身为一种有人格或自主力的神明、动物之类[10]。

        根据着他们对于疾病发生原因的见解,其应付的办法,便自然地取道于种种法术或宗教的行为。有用极强硬的手段,加以驱逐扑杀的。例如东北土人,以草束为人或兽的形象,予以枭首的刑罚[11];瑶人则由巫师把病魔赶逐[12];有用较缓和的手段给以消解防止的。例如马来半岛土人,以多刺的植物防止恶鬼的作祟于产妇[13];英吉利乡间的人民,身上常带避邪物以抵抗疾疫[14];日本民间,儿童生疮疤,便玩弄土马以压胜,又常借用神前草履以医治夜啼[15]。有用很柔软的手段,从事于和解乞求的。例如苗人生了疾病,只晓得祷鬼[16];闇婆国人则祈求神佛[17]。此外,如把疾病嫁移于别人及物类[18],或设计使病魔陷于苦境[19],这类离奇古怪的医疗法,实在不能悉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巫与医[1]
下一条: ·[吴重庆]孙村:一个共时态社区
   相关链接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彭恒礼]官房戏楼与官房演剧研究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
·[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高晓晗]明清时期畿南地区祀神场域中的官民互动[]
·[高睿涵]仪式与认同:泰山王母池蟠桃庙会的叙事表达·[陈春莉]花馍的源起及文化内涵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