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宰]试论南宋遗音海宁调
  作者:陈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12 | 点击数:9612
 
许姬传(1900—1990),昆曲业余曲家、京剧研究家。浙江海宁长安镇人,生于苏州。曾祖父许琏(珊林)研究古文字学。1908年因父许省诗(冠英)赴淮安任安东知县。乃随祖父许溎祥(子颂,晚号狷叟)居杭州。在杭州从外祖父徐子静(致靖)读书、习昆曲,初唱老生外,又唱官生,唱法宗叶怀庭一派,讲求四声和用气,得授《弹词》、《酒楼》、《别母乱箭》等几十出戏,尤以《弹词》唱口得徐之精髓,兼擅吹曲笛。1916年冬,在杭州初识梅兰芳,得观摩其剧,有昆曲《佳期拷红》等。1920年,赴天津任职直隶省银行文书科,居河北区三戒里,以近邻得识著名曲家恽兰荪(擅歌《弹词》,有“恽弹词”绰号),习得度曲之道。1922年至1925年间曾兼职于上海,在会乐里等处曲会,每歌《弹词》、《惊变》等,与吴昌硕、刘翰怡、周梦坡等相唱和。在天津时,堂兄许伯明介绍程砚秋来与研讨昆曲《思凡》,为程拍曲并撅笛吊嗓。居津十年间,曾于直隶财政厅秘书任中,得识著名谭鑫培唱腔研究家陈彦衡,陈为吊嗓并指导研习谭派皮黄唱腔。20世纪30年代初移家上海后,复与陈彦衡相往还,1931年5月协助陈彦衡出版工尺谱《燕台菊萃第一辑•四郎探母》一书,并曾在沪彩串皮黄剧目《空城计》、《捉放曹》、《探母坐宫》、《御碑亭》等,恪守老谭唱念规范。又爱好书画收藏,结识书画收藏家吴湖帆等。1931年起与梅兰芳合作,主要为梅担负文墨事宜。1950年9月随梅兰芳第二次北上,演出于天津时,开始为梅记录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考订精详,先后结为三集陆续出版,影响颇大。后随梅兰芳一家定居北京护国寺街,以梅兰芳秘书任职于中国戏曲研究院,又为梅记录整理《我的电影生活》、《东游记》、《梅兰芳文集》等著作出版,其中包含大量梅兰芳昆曲艺术的内容。1952年,曾随梅兰芳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会议,归途到莫斯科、列宁格勒演出,其中昆曲《思凡》一剧由许姬传掌握伴奏音带。“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迁出梅宅,蜗居铁狮子胡同8年。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寓所与友人吴晓铃、叶仰曦、朱家溍、邹慧兰等曲集清唱,崇光起司笛。1978年美籍著名曲家项馨吾返国探亲来京时,许姬传联络北京曲家,在梅宅缀玉轩两度举行欢迎项馨吾曲叙,席间项亲为其撅笛唱《弹词》【一枝花】、【货郎儿】等曲。曾为梅兰芳孙女梅卫红习舞而创作散曲《春农曲》,由叶仰曦谱曲、邹慧兰编舞排练。北京昆曲研习社创办后,许姬传曾被聘为该社联合社员,参加该社活动;1979年该社恢复活动后成为正式社员。所著《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1983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又与其弟许源来合著《忆艺术大师梅兰芳》1986年在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残年耳失聪而笔耕仍不辍,1990年9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遗著《许姬传艺坛漫录》1994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内有关于昆曲艺术的论述多篇。(见《梨园百年琐记》)
朱以庄,海宁袁花镇人。小业主出身。原先喜唱苏滩,后改唱昆曲,弃家远游。与王欣甫、俞粟庐俱有交往。曾被张学良聘去教曲。据其外孙评弹艺人范再生回忆,东北沦陷后南归,朱以生活无着,不能自存,跳黄浦江而死。⒆
周瑞深(1912—2011),号夷畦,浙江海宁硖石人。14岁师从新仓胡丽泉、李绶章学唱昆曲。初习六旦,后改习五旦为主,先后学会《寄子》、《学堂》、《藏舟》等折子戏,并抄录20多支曲谱以备平时习唱。1932年,偶然散步时闲唱曲自娱,时为杭州行家潘怀素所闻,以为有可塑性,介绍到杭州市中立中学拜师深造。1946年在杭州得识名家许雨香、项远村,同组梅社,任干事,项氏教以曲谱、曲韵,涠通昆曲音乐。
另据庄一拂《略述嘉兴的“兴工”》一文载,嘉兴还有两位老曲家严洪基与沈仰高可能仍健在。该文在回忆曲家许鸿宾时说:“目前还存在一位严洪基后许氏数年,还能唱演《邯郸记》的‘扫花三醉’;《长生殿》的‘惊变小宴’以及‘闻铃’,大概都是‘兴工’吧!末了,我还想引胡山源告我一段话,‘我在硖石,听沈仰高所唱兴工曲调,是衍“海宁调”〔盐曲〕的遗音,大概不会错吧!”⒇ 
“海盐腔”只有其名,未闻其声!早在明朝时,嘉兴著名学者李日华就提出质疑,认为杨梓家仆唱的这种曲牌是南宋遗音,决非海盐新创。
“海盐腔与其他声腔一样,既不可能突然创立起来,也不可能莫名其妙地消失,至少能找出一条衍变的线索”。[21]笔者意会“海盐腔”是否存在? 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下结论。而南宋的古调——南曲,并未绝迹,如今,在海宁皮影戏唱腔中尚能欣赏到,那么请从事戏曲研究的专家们,是否把“海盐腔”的研究先放一放,改从“南宋遗音”——南曲——“阿啦腔”、“海宁调”入口,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士闪]“顺水推舟”: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忘却乡土本位
下一条: ·[麻国庆]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相关链接
·[毋丹]弦索南曲化:明清戏曲受众的倾向及南北曲声律之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