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宰]试论南宋遗音海宁调
  作者:陈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12 | 点击数:9597
 
怡情曲社。民国九年(1920),由徐怡声、蒋抚青创建于浙江嘉兴南湖,社址设在张家弄寄园。成员有王怡然、周敏仁、高啸伦、陆费端孙、倪道一、蒋志新、蒋中弢、陈启城、庄益三、沈公达、李炳元、高玉衡等,聘许鸿宾为教师。适逢嘉兴烟雨楼重建竣工,曲社平时即常在烟雨楼演唱(同期)。凡民间喜庆佳节,如荷花生日、七夕佳期等,曲社艺人都要举行彻夜演唱。例如,民国25年(1936)农历七月初七,南湖举行盛大的“七夕”曲会,由上海“啸社”发起,“怡情曲社”作东道主,这一天在烟雨楼的大厅上,从早上开锣,一直唱到第二天早上6点钟,前后排了42出戏。前一年的重阳节在嘉兴寄园举办的菊花曲会规模更大,时值旧园更新,新园主庄一拂父子邀请“仙霓社”的“传”字辈众家兄弟来开场,俗称“破台”,同时邀请上海“平声”、“庚春”许多曲友到嘉兴清串三昼夜。一切所得收入捐献赈灾。据庄一拂先生回忆,当时的寄园剧场挤满了戏迷,水泄不通。曲友方面,包括硖石的谷音、海宁的永言、桐乡的陶社、平湖的南社、盛泽的吴与红梨,以及嘉善、濮院、新塍、乌镇等许多曲友,云集嘉兴,可谓是空前盛举。其时的“传”字辈尚处于青年的黄金时代,除顾传玠因病缺席外,其他如施传镇和郑传鉴的老生、倪传钺的外、汪传铃和包传铎的末、赵传君的官生、周传瑛的巾生、沈传藏和王传蕖的正旦、朱传茗的五旦、姚传芗和华传萍的五旦和六旦、张传芳的六旦、刘传蘅的刺杀旦、方传芸的作旦、马传上菁的老旦、沈传琨的大面、刘传镛和周传铮的白面、薛传钢的大花面、王传淞和顾传澜的副、华传浩与周传沧的丑,各个家门,阵容齐整。“仙霓社”演出半个月昆剧,座无虚席,轰动了南京、上海、杭州、苏州、桐乡、硖石、乌镇、松江等地。
宜社。民国八年(1919)创建,社址设在杭州花市路永嘉馆。由陆霭堂主持。陆霭堂原籍海宁硖石,后回海宁定居,系钱南扬丈人。研求声律,规约谨严。杭州女子中学、女职中学师生中,颇有研究昆曲者,由许茹香、沈本千(嘉兴新塍人)为之指拍,时兴“宜社”小集。1926年群议重组,稍加扩充,改名“雪社”,由沈本千、陆仲明撅笛,许如香、苏咏怀分任弦索鼓板。钱南扬亦常在座。
谷音集。又名“谷音曲社”。因硖石有东西二山硖石传音,故名。民国二十年(1931),由沈昕泉创办。社址设在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社员有韩雪光(巾生)、姜冰心(冠生)、钱锦塘(旦)以及蒋冠千(付)、沈仰高、沈叔英、朱慈生等。许伯猷、沈三明被聘为笛师。许伯猷堪称为“江南四笛”之一。当时,度曲界人对谷音曲社,皆言名俦啸侣,聚一地之俊彦。民国廿六年(1937)抗战爆发,曲社方散。
硖石昆曲社,创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9月7日,会长朱缙先,结曲友沈叔英、蒋冠千、许国圻、姜冰心等十余人。
南薰曲社。由高叔歉等高姓子弟于民初创建,社址设在浙江嘉兴南门。社员有高季乡、高警时、高志豪、高时杰以及老度曲家周振甫等。周振甫(1911—2000)浙江平湖人,民国廿一年(1932)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所题材编辑等。教师陈宝三,嘉兴人,出自许鸿宾门下,幼习昆曲,本工副色,后专长曲笛,兼长锣鼓。操“拍先”业,其拍曲、司笛恪守“兴宫”风范。
此外,平湖也有许多曲社,可考者有“啸云”、“友声”、“北局”、“南社”等,名重一时的教师有徐哲庭、盛少岩、金光寿、张云卿、张庚泉等;曲友有张佐庭、吴筱云、钱畹生、余琴棠、陆芝云、戈静夫、徐道生、朱云鹤、葛景伊、葛芄吉、葛继乔、莫孟弢、莫颂匋、王士华、张心彝、周振甫、钱南扬等。⒂
唯独“海盐腔”的发祥地很少出人才,所谓“骚子”(又称烧纸)是常见于婚庆、弥月、寿诞等祭祀仪式的赕佛先生,根本替代不了“海盐腔”⒃。
 
南宋遗音有传承
 
海宁不少仕宦人家的主人热爱音律,多才多艺,常在自家的庭院中弹唱拍曲,作为自娱自乐,谓之“家乐”。又有人为了达到更高的追求,常举家乐者不乏其人,于是蓄养童伶,延师教习,建立家班。如盐官陈与郊、袁花查继佐、硤石王梦楼、张韬等,诸家均盛。家班主人对于家伶的训练,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士闪]“顺水推舟”: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忘却乡土本位
下一条: ·[麻国庆]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相关链接
·[毋丹]弦索南曲化:明清戏曲受众的倾向及南北曲声律之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