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铭铭]从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
  作者:王铭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21 | 点击数:31014
 

  要理解葛兰言对古代中国礼仪的诠释,先要理解他的一般思想。

  其一,在法国年鉴派社会学思想的影响下,葛兰言对于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宗教理论产生了严重反感。弗雷泽认为宗教产生于信仰,特别是原始万物有灵的信仰。原始人之所以认为万物有灵,是因为他们先有了“人的灵魂”的观念,再用死人的阴魂之存在去套自然界。不同于弗雷泽,葛兰言深受中国观念的影响。为了研究所谓“中国宗教”,他从农民信仰入手,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农业先民中,的确出现了“人有灵魂”的信仰(祖先、鬼、神)。然而,农民信仰已是晚于“原始宗教”的东西。在农民社会的祖先、鬼、神观念出现之前,人们相信的又是什么呢?葛兰言大看法是,那是混沌的大自然。从“原始宗教”的自然主义,葛兰言推导出宗教的另一种研究方法,即是对神圣地方(如山水)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他考察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接触到了对中国人生活有深刻影响的阴阳五行之说。

  其二,葛兰言的社会学方法虽是从年鉴派社会学那里延伸出来的,但由于他跟年鉴派史学有密切互动,因此他的社会学已不同于年鉴派社会学,他更综合。以我的理解,葛兰言的社会学方法是由两个因素来组成的。一方面,他相信,史前神话思想世界经由文明早期的文人之梳理、提炼、改造,会变成一种对于政治创新起到关键作用的“心态”。比如,《诗经》就包含了许多从神话思想世界提炼出来的“心声”。另一方面,从神话引申出来的“心态”作为一种历史的观念,是打开通往文明后期发展历史之大门的一把钥匙。观,它当中的主题决定了像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后期历史的发展。换句话说,要理解一种文明,就先要理解它的上古史。以神话思想为历史诠释基础,是葛兰言的历史社会学(或人类学)的特征。为了理解上古史,葛兰言的历史研究,一直集中于上古的酋邦与城市。

  其三,在葛兰言的历史叙事中,可以看到,后来人类学关注的分化式整合方式极端重要。在论述裂变式政治制度时,葛兰言联想的主要线索是“封建”,这可以说是有国家社会中的裂变形态。葛兰言早期在北京写过一篇宣言式文章,宣称自己是个“社会主义者”。他所谓的“社会主义”不同于我们的理解,更恰当地说,他是个封建式的社会主义者。所谓“封建式的社会主义者”,不注重在实质权力基础上创造国家,而主张以社会的符号体系来创设“符号性的政体”,可此来维持“分权式的统一”。

  葛兰言宗教观上的自然主义、历史观上的神话主义及政治观上的“封建式社会主义”,固然可能都与当时欧洲的统一与分裂之辩有密切关系,但其基本观念的来源,却是古代中国的“宗教”思想。

  出版于1922年的《中国人的宗教》初步概述了葛兰言对于所谓“中国人的宗教”的看法。该书包含农民宗教、封建宗教、官方宗教、宗教复兴、近代中国的宗教情感诸章,这个章节安排的次序表露出葛兰言对于“中国人的宗教”衍生进程的历史理解。在他看来,从原始的大自然生命力的信仰引申出来的农民信仰,是中国宗教的早期,在这个基础上,发达于上古城市的贵族宗教产生了,接着,基于城市的封建宗教之主要内涵,士大夫(特别是儒家)为“官方宗教”做了扎实的理论铺垫,使秦汉时期的礼制和国家崇拜成为可能。在《中国人的宗教》一书出版以前3年,也就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发生的1919年,葛兰言发表了《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26在该书中,葛兰言阐述了他对于“中国人的宗教”缘其于生命观念(于我看,包含人情与人性)的看法。对葛兰言来说:

  中国古代节庆是最大的集会,它们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季节节奏步调。它们是与短暂时期相对应的,在这些时期里,人们聚集在一起,社会生活也变得如此热烈。这些短暂时期与漫长时期相互交替,在这些漫长时期中人们分散生活,社会生活实际上也处于停滞状态。27

  也就是说社会只有在节庆这些短暂时期中才可能的,在其他时期,人们相互分散,不成社会,节庆提供了社会之“成为社会”的可能。

  听起来,葛兰言的这一说,极接近涂尔干对于神圣与世俗生活截然两分的看法。然而,在这个公共与私人生活两分的解释框架里,却隐含着一种不同于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论点28。在葛兰言的论述中,对于神俗之分是不重要的,他笔下的所谓节庆的“短暂时期”与日常生活的“漫长时期”,都是生活。他欲求集中表达的观点无非是,节庆活动的公共性,是社会成为社会的方式。而这个方式的基础是什么?葛兰言的精彩之处在于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理解。从古代中国节庆的分析中,他告诉我们,“所有的生活都是从两个性别集团的对立活动、密切结合的活动中产生的”,“性别集团将世界分成两个部分,并在明确的时间里结合起来”。29对他而言,两性在古代集会上的对立与结合,就是社会,而这个意义上的社会,也是“中国式的宗教”,它为帝制时期的宇宙论(特别是阴阳说)奠定了基础。

  葛兰言以性别集团之间的分与合来诠释上古中国的社会性,无疑为结构人类学奠定了观念基础。不过,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这个“性结合主义”的看法,也诠释了中国礼仪理论的“人情”与“人性”观念。“人情”的原型,恰生发于葛兰言笔下节庆期间两性的混融造成的“热烈的社会生活”;作为“人性”的原型的“生”,也与他所说的这个交融有密切关系。此时,葛兰言成为西方的荀子,荀子说过,“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也在这一基点上理解礼仪。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阿牛木支]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
下一条: ·[李琳]中国古代英雄诞生故事与民间叙事传统
   相关链接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王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张隽波]百年革命节日的仪式礼仪变化初探
·[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文明·[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
·[金茹雪]开笔礼的当代实践与意义·[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石子萱]试析兰州市区正月十五“跨火堆” 仪式·[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
·[萧放 贾琛]传统人生礼仪:“过去”如何被“日常化”?·[汤勤福 葛金芳]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萧放:更好地展示首都国际形象,融入人类共同体建设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贺少雅]明代民间冠礼的传承演变与时代特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