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春节文化网上谈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春节文化网上谈

春节文化的扩展与延续——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
——春节文化网上谈系列之四
  作者:乔晓光 陈岗龙 白含夏 严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3-06 | 点击数:28731
 

嘉宾、网友畅谈各自感受

        

 

    【总版主:张青叶】今晚乔晓光老师、陈岗龙老师为网友们解答了大量问题,在演播室现场我们感受到他们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思考,网友们,你们能谈谈参加“春节文化网上谈”的感受吗?

  【绿极极】乔老师很健谈。网友嘉宾发言较少。多元化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过程。有发展就有扬弃,“保护和自觉性”是今天的亮点。

  【热情薯片】今天好象时间太短了。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请两位专家和网友嘉宾谈谈做客CCTV.com春节文化网上谈的感受吧。       

      【特邀嘉宾:乔晓光】今天网上聊天很高兴,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交流,第一次在央视网站上和这么多朋友交流,它使我在短时间内思考了很多问题。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是祖先的、是我们的、也是未来的,我很兴奋有这么多人来关心我们自己的文化。我想春节晚会办成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因为春节真正的快乐是自己创造的,是来自内心的,并不是别人送给你的。我在黄河流域的乡村过了十多个春节,大山里的农民自娱自乐。春节这个节日实际上是人民给自己创造的一种文化,这不是几个人搞几个创意和构思所能解决的问题。我希望我们的春节,能过出人民自己的特色,让人民去创造自己新的春节文化,愿大家到民间去呼吸自然山野那些新鲜的节日气息,谢谢大家!  

       【特邀嘉宾:陈岗龙】我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感得意犹未尽,因为我是第一次在网上交流,这次交流让我对以前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一种反思性的想法。过去我们的研究基本上是限于在学术圈中,实际上我们的民俗学是民众的学问,大胆的说就是人民的学问。我认为,这种学问更有普及的必要在这个方面,央视国际网络提供了平台,让更多的人关心和了解民俗,这对我们研究民俗学的人来讲是非常值得庆幸的福份。我认为,这个方式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春节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所做的事情让我们民俗学者拍手叫好。那么,我们的民俗学家走出书斋,通过网络这样的信息高速公路把自己研究和感受的民俗方面的观点和想法展现给更多的人,这个实际上是民俗学者们最有民众缘份的学问,走向社会,走向人民,被社会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我认为民俗虽然是传统的,但是他和网络的结合会使他在当代生活中获得更强有力的生命力。谢谢各位网友!

  【网友嘉宾:晗薇】通过这次网上活动,与广大网友进行了一次交流,我们发现有这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具有如此强烈的民族文化责任感。我们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国家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受到冲击,每一个具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提倡用人民自己的方式过年,让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代代传承下去。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结束语:今天嘉宾与网友的讨论非常热烈,感谢特邀嘉宾和网友嘉宾的精彩发言,也感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机智幽默,感谢我们前方的斑竹诗曼,感谢幕后的总斑竹青叶,感谢我们现场的两位录入员。明天我们继续将就“节日文化中的人: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与大家交流,请各位准时参与!

  【现场版主:诗曼】各位网友,今晚的论坛即将结束,通过这几次论坛,网友们的热情参与使我认识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还是很强大的,我也看到了一批关注和支持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心人士,有的人总是忧患在我们的生活改观的今天我们的民俗文化会逐渐消逝,然而我想,正如民俗学者所言,也许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的一些风俗会改变,但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不会变、我们民俗节日的内在之魂不会变……

  【总版主:张青叶】感谢嘉宾热情洋溢的发言,感谢广大网友的积极参与,感谢主持人的精彩主持,感谢后方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今晚的论坛到此结束,祝各位晚安!明晚我们再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2002-12-13)

上一条: ·春节习俗的历史演变——民族文化的传承
下一条: ·节日文化中的人──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
   相关链接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
·[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罗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觉表征与认同重塑·[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黄涛]庙会对传承春节文化的重要价值·吴新峰:《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董晓萍]跨文化大学教育:非遗与多元文化·方寸间传承“春节文化”
·[余珍]多元文化共存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包海青]论多元文化语境与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兴起
·波兰:将遗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政策重心·丝绸之路与多元文化:第一届文化共生人类学民族学高级研讨班召集书
·[何星亮]春节文化的特点与功能·[吴新锋]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多元文化图景
·[陈连山]论神圣叙事的概念·[张勃]上元灯树千光照 元宵:多元文化汇就的“大河”
·[朝戈金]钟敬文“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的再认识·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理论创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