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葛岩 秦裕林]Dragon能否表示龙
——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试验性研究
  作者:葛岩 秦裕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8 | 点击数:27683
 

表6 测试Ⅲ:使用住处类别统计
涉及信息类别
提及量(例)/比例(%)
龙与dragon的特征
14/17.72
龙与中华文化的联系
9/11.39
对中国身份的认同
29/36.71
对外关系
24/30.38
对专家/学者的看法
2/2.53
对民族关系/地域差别的看法
0/0
其他
1/1.27

 
其次,高度评价龙,反对吴说的跟帖占51.88%;中性意见帖占1.5%;支持吴说帖为4.5%。而偏离跨文化传播问题,针对国内民族问题的跟帖占32.33%;其他类帖占9.8%。霍尔斯提信度检验为0.78。在直接涉及龙的讨论中,对龙持赞美态度帖高居89.6%,表明对龙的态度获得正面重建。
第三,把不同态度的分布看作态度重建的结果,把所涉信息类别看作对态度重建产生影响的信息,相关性检验表明,“其他”类之外,每类信息的提及量与发帖总量,与反对、支持吴说或中立帖量之间均呈显著正面相关性,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布在0.782至0.990之间,说明对6类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共同“指导”着态度重建。
框架设定与动机激发在测试Ⅲ中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分析表明,被试使用5类信息:动物特征认知类14例,占17.72%;龙与中华文化联系类9例,占11.39%;中国身份认同类29例,占36.71%;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类24例,占30.38%;对专家/学者看法类2例,占2.53%(表6);霍尔斯提信度检验为0.72。与其他天涯争论参与者相仿,被试大量使用了群体认同、中外关系等类别的信息,“指导”着发现八中提到的正面态度重建。
概言之,测试Ⅱ中,被试面对的态度对象是“作为象征物的龙”;天涯争论里,无论测试Ⅲ被试或其他参与者,面对的是“龙所象征的物”。吴友富所欲广而告之的问题是“dragon代表龙作为中国的象征好不好”;争论者激辩的问题是“龙所象征的中国(或汉族)好不好”。基于群体认同理论,绝大部分参与者和被试对“龙所象征之物”应预设有强烈且正面的初始态度。支持这种态度的才是“有用的”或“指导性”信息,无论其与对动物本身的认知是否相关。
表5与表6还显示,相对于其他参与者,被试较多涉及两动物特征,对民族关系则全无涉及。造成该差别的原因或有三类:(1)群体差异。被试与其他参与者属非同质性群体,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或有差异。(2)匿名化效应。被试了解自己的表现将被分析,故行为收敛。其他参与者身处BBS提供的匿名化环境,(41)致使行为放纵。若将出现粗口定义为谩骂,其跟帖包含谩骂或纯是谩骂者占33%,而被试跟帖中出现粗口者仅有1例。(3)任务约束。测试任务使被试把争论限于表达对吴说的态度,其直接批评的对象囿于“专家/学者”。其他参与者则无此约束。其批评(含攻击)对象从开始的“专家、教授”蔓延到一系列真实或想象中的异己群体,涵盖其他文化、其他国家、我群中的“权势者”乃至不同民族。(42)“逮谁骂谁”,表现出群体行为中常见的态度极化。(43)从争论第三天始,网络互动性使争论主题明显偏移。跟帖内容渐变为汉族与满族、蒙族,甚至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参与者的激烈交锋;争论中心最终变为国内民族和地域文化问题之争。(44)整体上,被试与其他参与者的行为差别体现出拟真测试与真实环境的区别,也体现出被试与其他参与者的群体差别。
讨论至此,我们有证据相信,虽然测试Ⅱ中的中国被试也了解龙与中国文化的象征联系,但当这种象征性未被在群体对立的框架中加以“编辑”时,被试仍会在有限范围内搜索信息,做出中性的态度评价。在问题框架、动机、传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测试Ⅲ被试使用了大量与我群认同相关的信息,使其态度判断偏离测试II建立的基线。基于同样的证据,进入dragon代表龙的传播框架,西人当明白此dragon非彼dragon,或the dragon不是dragon。(45)常态下,经“省力原则”或“成本—利益”作用,西人对dragon持中性态度。群体对立的心理情境中,西人会搜索更能满足群体认同需求的“有用的”信息——包括对dragon的负面特征认知——来支持态度重建。
更为重要的是,上述分析与对象征符号传播效果的一般性观察相吻合。例如,在测试Ⅱ中,中美被试对鳄鱼均持负面态度,但以鳄鱼为品牌的衬衫和皮包却广泛受到欧美和亚洲消费者喜爱。再如,常态语境中老鼠绝非可爱。从《诗经·魏风·硕鼠》到“胆小如鼠”、“无名鼠辈”等成语,鼠总使人想起贪婪或微不足道。但涉及生肖时,对鼠的常态感受既不会令属鼠者自愧,亦不足引起他人鄙视。迪斯尼赋予米老鼠以可爱的视觉形式,置之于幽默且不乏道德意味的叙事语境,美国人喜爱,中国人亦然,猜想埃塞俄比亚人或马达加斯加人也难例外。在传播情境中,象征符号本身的特征不是问题的关键,它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在怎样的环境中执行其象征功能才真正重要。这是一类根植于人类基本认知和态度形成方式的心理现象,因而,它是跨文化的。
8.研究局限与结语 由于采用小规模、同质和便利被试为测试对象,本研究属试验性质。其外部有效性自有其局限,尚待较大规模、跨群体和跨多国的研究来检验。如果更大规模的测试支持上述发现,则本研究表明,尽管国人和西人(至少是美国人)对龙与dragon的特征认知不尽相同,在常态下,他们对两种神话动物持有的态度无显著区别。因此,使用dragon表示龙不至令中国形象蒙受误解。当常态被打破,例如,当中国与英语国家或民族的关系处于由动机、利益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对立或冲突之中,dragon的负面特征认知可能被提取和使用,在态度重建中发生作用。然而,在那样的传播语境中,使用什么样的民族象征符号、符号本身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征将不是造成误解、产生敌对态度的决定因素。因为,非常态动机将导致搜索和使用满足群体认同需求的信息,引导态度重建的方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国强]台湾少数民族的形成与名称
下一条: ·[邓文云]中国瑶族和东南亚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
·[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郎雅娟]图案的比较与阐释
·[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黄晔 余永平]四川省泸州市金龙镇俗语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