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方李莉]艺术田野工作方法中的文化思考
——以长角苗人的艺术考察为例
  作者:方李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9 | 点击数:27804
 

  人类学家费边认为,许多实际的(而不是理论的)文化知识可以通过表演得以阐述清楚。另外,表演似乎更足以描述人们实现其文化价值的途径和民族志研究者创造该文化的知识方法。那么表演民族志既符合文化知识的本质,也符合关于文化知识的知识的本质(14)。因此,我们理解他们的文化知识,包括我们用自己的文字来建构他们的文化知识,都离不开对他们的仪式表演及歌唱表演的现场记录。这种现场的纪录,不仅仅使我们关注到其歌曲演唱的场合及文化空间,还关注其的演唱方式及演唱时与观众的互动,因为这不仅是当地人阐述自己文化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获得和传播自己族群的文化知识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通过这样的考察,不仅是获得了有关他们文化知识的内容,还观看到了他们获得和传播这些文化知识的具体场景。同时还进一步的理解了艺术在文化中的意义与功能。

  在考察中,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真的想完整地了解长角苗的所有文化和历史,我们就必须做两件事,那就是努力读解苗族人衣服上的纹饰和他们所唱的歌。在长角苗的所有的歌里,酒令歌是最长、也是最难唱的歌,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唱酒令歌就是用歌来摆故事,这些故事一辈人一辈人的唱,一辈人一辈人的摆。就是通过这样的唱和摆,长角苗人记住了自己的历史,记住了自己的文化,记住了自己祖先们所作的种种事情。

  长角苗没有自己的文字,有关这一族群的文化和历史的记录非常少,即使这里已经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生态博物馆,但由于缺少专业的研究工作者,因此,研究与记录的工作并没有跟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记录和整理长角苗人的歌就非常重要,它透给了许多我们现在已无法知道的信息。如长角苗的山歌多是情歌,从这些情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人的婚姻状况,表面上看这里的婚姻很自由,但从歌词上来看,实际上也未必自由。小坝田的杨正学老人成为我们唱道:“三月包谷长的很茁壮,妹妹就在婆家做吃又做穿,哥哥来到妹妹没话讲,黎明妹妹送哥到路口,哭的像牛叫。你怎么才能把这一辈子过完呀。”这里的哥哥和妹妹可能是结婚前的情人,妹妹并没有嫁给自己的情人,而是嫁给了另外的人,所以她很痛苦。他唱的另一首:“我的妹妹呀,你从早到晚都去干活,但你的婆婆说:你是在去找情哥,然后你对她说:你没有那么坏的良心,但你婆婆不听,于是你梳完头之后抱着公鸡去找人解决纠纷。妹妹啊。”在这一首里我们看到了当地的习俗,请人解决纠纷时要抱一只公鸡,可能是送给那说话算数的老人的。他唱的还有一首是:“老虎过河尾巴白,别人有伴别去逗,你没有伴我们可以随便谈,如果你有丈夫就别和我谈,让你的丈夫心疼。我的妹啊。”据当地人说,这里的苗族人婚前可以自由谈恋爱,但结婚后还是很守贞操,很少有婚外恋,这首歌也证实了这一点,接了婚的女子,男性一般不找。但也有反抗婚姻的人,如这首:“水桶箍三道,只有一个底。你有你的丈夫,我有我的妻子。只有我喜欢你,你喜欢我,你离开你的丈夫,我把我的妻子休掉。我们就一起生活啦。我的妹妹啊。”还有没有找到合适的婚姻伙伴的歌;“竹子好编箩,背箩有一个好的底。两年前我所喜欢的人很多,但父母却不同意,两年后,我虽然說服了他们,但是我以前喜欢过的人都有了自己的家。我不知道去找谁来和我过这一辈子呀!”“三月花开的正旺,七月果实串串红。你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也不跟我说,让我在思念你的时候就像那画眉一样,在那森林里哭好多天都找不到自己的伴。现在人人都有伴,人人都有家,只剩下我一个人还在流浪,我想我这辈子就这样完啦!”

  这些都是情歌,很短,也没有故事情节,但酒令歌就有关事情节,而且也比较长,透给我们的信息量也更多。如陇戛寨熊国武唱了两首酒令歌,在第一首歌里,一位叫谷在的姑娘和一位叫路仔的小伙子谈恋。歌里形容谷在漂亮得像花蜘蛛,路仔帅的像箐鸡,当地讲的箐鸡就是孔雀,说明这里以前还有过孔雀,但现在却从未见过了。还有“谷在特别漂亮,路仔站在门边背着刀箭守着谷在。”路仔背着刀箭,这是一幅猎人的打扮,现在寨子里的男性早就不背刀箭了,他们是地道的农民。歌里唱道:“谷在爬到山上看到一棵春樟树长在崖上,根部要九人合抱。顶部偏向日落的方向。根部是谷在吃午餐的地方,顶部的影子是路仔吹芦笙的地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我们一直听到当地人讲的九个人都抱不拢的大树,还看到了年轻人们的生活场景,姑娘在树底下吃饭,小伙子在旁边吹芦笙。同时透过这些歌,我们不仅知道了他们过去是生活在茂密的大森林里,还了解到了他们曾经有过的狩猎生活。

  还有一首酒令歌,唱的也是爱情故事,在这首歌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男女之情,还看到了当地人加工蓝靛的场景,这种场景在生活中我们一次没见过,也许已经消失了。歌中唱道:“鸟儿落在樹枝上,妹妹正在做染缸。鸟儿正好飞在天空上,妹妹看了扛着镐刀去干活。染缸好颜色会变蓝,水泡会变绿。(蓝靛放进去jiao之后如果做的好一般会有稍微发绿色的泡,如果不成功,那个泡会有点灰)伤了妹妹的心。妹妹抓起麻秆去搅合染缸的水,水泡融化伤了妹妹的心,也伤了哥哥的肝。然后妹妹就送哥哥到了草坪上。看到云雀飞上天,伤了妹妹的心。妹妹又回了自己的家里。”它让我们了解了当地是 如何加工蓝靛的,各里面蕴含了许多当地人的知识,当地人的手工技术。还有一首歌里的一句话:“妹妹戴的是华槁木,哥哥戴的是梨木。”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这里女性的传统装束,她们头上戴的实用华槁木做成的角,据老人们说,以前这里的男性也戴角,我们没见过。但在这歌里却告诉我们,以前这里的男性确实是戴角的,而且带的还是用梨木做成的角。

  还有长角苗人在葬礼上唱的开路歌,不仅向我们透露出了长角苗人的生死观,还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生存的活动空间,比如在这首歌里死去的人会经过很多的地方,到达祖灵们居住的地方。为了搞清楚这支苗族人的迁徙历史,同时对这支苗族人的活动空间有一个更完整地认识,笔者对死者的行走路线做了一个梳理:

  离开床—到土灶—到堂屋—到大门—煤灰堆—到森林—平寨—龙场—毛栗坡—艾绒—龙场—平寨—仓边—梭戛—坷垃寨—干河—鸡场—茅草坪—平坝—小龙场—姆来场—下吾罗—北夫乜(苗语,意:河水源头上)——一刀瓤(苗语,意:半山腰)——老窝(译者注:隶属贵州省腊雍地区的张维镇)——到老窝这个地方,带着孩子的妇女要在这里给孩子喂奶;中年以上的男子经过这里,要歇下来抽烟;青年男女经过这里,要打扮才走。——敏扎—蒙扎—犒惹(阎王殿的大门)——补得底(苗语,意:阎王殿)——阴间的扎办扎哈(苗语,意:花盛开的地方)——甘子岛甘边波(苗语,意:山高冰雪大的地方)——敏斗(苗语,意:小垭口—年斗(苗语,意:大垭口)——可以看到三个寨子,最上面的一个寨子,是瓦房和平房,那是彝族或者汉族人居住的;中间的寨子,是茅草房,这是死者的祖先祭祖的地方;最下面的寨子,也是苗族人居住的。——水井(死者祖先居住的地方,松丹要在这里将死者交给他的祖先。)

  梳理出来以后,我们发现死者走过了许多的寨子,走到在阳世间要走的最后一个寨子—老窝,死者停了下来,因为到了这里,“带着孩子的妇女要在这里给孩子喂奶;中年以上的男子经过这里,要歇下来抽烟;青年男女经过这里,要打扮才走。”唱完这句歌,整个的仪式要停下来休息,好让死者在这里抽烟或打扮,因为接下来他就要告别人间到阴曹地府了。

  那么老窝是什么地方呢?长角苗人告诉我们,那个寨子在纳雍地区的张维乡,死者的家族是从那里迁来的。而张维乡里这里只有五十几公里。

  我们听了很失望,走了那么多地方,竟然还没有走出黔西北,还只是在附近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转。他们不仅是作为肉体的人的活动范围很小,就是死后灵魂的活动范围也很小。我们想,这与他们记忆历史的方式很有关系,一般长角苗人记忆家族历史的方式是,“三限”家族记忆的是死去的三辈祖先,超过三辈的就不再记忆;“五限”家族记忆的是死去的五辈祖先,超过五辈的就不再记忆。这种记忆方式也是受他们没有文字所限,因为人的大脑总是有限,在这里我们也深深地感到了,如果没有文字和其他的空间符号,知识和历史包括经验难以积累。因此,长角苗人在这里记得最清楚的最远的地方,就是他们三代或五代以前祖辈们生活过的地方,而其他更遥远的地方,概念就模糊了。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在人世间的活动范围,在这样的活动范围里,他们所能看到的景物,也就只有大山、村寨、树林、水塘(这里的河流较少),耕牛、农田等等。当地的第一位大学生熊光禄告诉我们,这里非常封闭,几年以前才有马车,以前连高压电线都没看过。他在六枝读高中时,即2000年,才第一次坐汽车,也是第一次见到火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人类学网 2009-04-07

上一条: ·[王明珂]历史语言研究所与早期湘西苗族调查
下一条: ·[潘蛟]田野调查:修辞和问题
   相关链接
·[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
·[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何泠静]艺术人类学视域下明尼苏达州苗族艺术形式的变迁
·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邀请函
·方李莉 主编:《写艺术:艺术民族志的研究与书写》·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
·山东大学成功举办“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通告║ “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邀请函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邀请函·[方李莉]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
·[孙庆忠]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孙庆忠]乡村叙事与田野工作的滋味
·[巫达]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第四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7)招生简章
·[罗伯特·莱顿]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四个理论背景·[王铭铭]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