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赵旭东]远去与归来──一种跨越乡土社会的田野民族志方法论
  作者:赵旭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4 | 点击数:27935
 

  费孝通明确提出Ideal Type 不是一种理想, 而是“观念中的类型”, 这是费先生一家的理解和翻译, 但意思大体都是近似的, 也就是我们没有必要在现实社会中去一一对应地找寻这种观念中的类型的存在, 而是要去逐步地“核实”与这种观念中的类型所启示出来的意义之间的符合性。这为更加范围宽广地审视中国社会的特性留下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费孝通自己的学术历程本身就可以说是对这样的空间的一个探索历程, 从开玄弓村到禄村,从禄村再到中国周边的民族地区的考察, 这些都是对于乡土中国这样一种观念中的类型的探索符合性的尝试。在这种尝试中, 费先生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一种由归来而远去的田野民族志的方法论。这是一种并非固守于一个乡土社会的游动着的观察, 在这种观察之中, 差异与多样性得到了呈现。在这里可以有两种游走的民族志田野工作, 一种是身体的游走, 一种是心灵的游走。对于身体的游走, 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那就是在身体的移动之中, 我们看到了变化和差异, 在远去之中, 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乡土社会存在的形态。而心灵的游走则具有了一种超验的意味, 它需要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王铭铭曾以《心与物游》为题编辑了自己的一本文集, 在这“心与物游”的背后是一种由归来而远去的民族志田野工作。⒂费孝通在晚年所强调的“神游冥想”同样是一种游走的民族志方法, 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心灵的游走, 即便是在一个有着边界的乡土社会里从事田野工作, 提示我们的也绝不仅是眼睛所能看到的样子, 而是笔者要更加丰富的“示”, 是物像背后的象征意义。①⒃ 象征意义就是一种指示, 是能够让别人也理解的一种指示, 由此才能够达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指示或者象征一定是具有更大范围的联系和想像, 是超越于某个具体物自身之上的想象力的发挥。这是可以由微观的观察而指示出更大范围联系的一种田野方法论, 费孝通早年在瑶山的微观调查中所看到的同在一个地区的不同的瑶人却有着一种共同的瑶人意识的看法, 成就了他后来对于整体的中华民族的理解。⒄

  总之“归来”的意象构成了一种细微观察的潜在的可能性, 而身体与心灵的“远去”同样构成了这些细微之处发生变化却又相互关联的可能性。超越地方感的乡土社会研究才有可能从远去的身体和心灵的激荡之中寻找到乡土社会之所以存在、地方感之所以能够维系的原因。这也恰是我们今天提出“一种跨越乡土社会的田野民族志方法论”的真正的意义所在。

 

  ①布朗. 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调查的建议[A ] . 社会学界, 第九卷. 1936. 79~88. 此文重新收录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 社区与功能 ———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C]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04.

  ②D. H , Kulp , 1925 , Count ry Life In Sout h China :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Vol 1 , Phenix Villlage , Kwant ung , China. New York : Teacher s College , Columbia Univer sity. P6. 转引自: 庄孔韶. 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 ———农民社会的认识之一[A ] . 庄孔韶. 时空穿行 ———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C]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22.

  ③李怡婷、赵旭东. 一个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 ———1922~1955 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的再分析[A ] . 乡村中国评论[ C] . 第3 辑. 2008. 261~30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④关于游民社会发展的历史, 可以参阅: 王学泰.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修订版) [M] . 北京: 同心出版社, 2007.

  ⑤转引自: 袁啸波. 民间劝善书[ C]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74~75.

  ⑥陈达. 南阳华侨与闽粤社会[M] .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8. 附录部分. 转述自: 蔡苏龙. 侨乡社会转型与华侨华人的推动: 以泉州为中心的历史考察[M] .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 , 13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人类学在线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高丙中]民族志是怎样磨成的?
下一条: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赵旭东]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
·[张连海]感官民族志·[曹晋 孔宇 徐璐]互联网民族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