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林继富]喜剧传统的地方叙事
——《皮匠驸马》的语言魅力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4 | 点击数:18895
 
生长在村落土壤里的《皮匠驸马》故事,不断地得到村落文化的滋养。然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只有知识界的知识体系才被认定为知识或文化。至于广大民众所掌握、所享用的知识体系往往不被看作是知识,不被看作是文化,这种观念在《皮匠驸马》故事里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这样的知识构架内,站在大女婿、二女婿和丈人佬代表的官方意志看,皮匠驸马的知识就不是知识;然而,站在皮匠驸马的民间立场,讲述人代表的地方传统声音却是不断地抨击精英文化和鄙弃知识界的知识。皮匠驸马有着丰富的内部知识,故事借助皮匠在路上学到的“风吹叶偏”、“挖地拱金”等农村常见的知识将满腹经纶的大女婿和二女婿震慑,他利用皮匠的行业知识将员外或皇上的气势压倒,自己也因“一字不识”被当作知识渊博的驸马享受荣华富贵。[15]
贯穿于生活行为之中的日常思想观念,“在某一方面较之定形了的,‘官方的’思想观念更敏感、更富情感、更神经质和更活跃。……他是未完成的,尚未完全定形的,他潜藏着一种力量,在日常生活思想观念的深处也积累着矛盾,他们达到一定程度最终会炸毁官方思想观念体系”[9]。《皮匠驸马》深藏的民众日常思想观念和传统审美倾向,通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皮匠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知识界的知识往往被具有穿透力的民间知识颠覆和消解,皮匠驸马身上潜藏的智慧和知识力量,一步一步地将官方的思想体系瓦解,就充分体现了更富情感、更为活跃又具有乡土根性的民间知识的伟大力量。
对民间知识的重视和推崇,成为都镇湾乡民重要的传统内容,尤其是民间诙谐传统中喜剧性语言的运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智慧叙事,受到当地乡民的广泛欢迎。
我们更崇尚智慧,所以有相当多的机智人物出来。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个机智人物,长阳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我们乡镇有向远耀,两年整垮三个县官。机智人物的故事说明什么呢,长阳地区本来就有谚语,“智大养千口,力大只养一人”。老百姓崇尚智慧,比如说我们土家族有蛮多讲三姨姥的故事,三姨姥就是幺姨姥,贬幺姨姥的,但是结果幺姨姥总是讨好的(形象)。[16]
都镇湾人十分崇尚民间智慧,文人的所谓经典传统常常在他们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消解得体无完肤。在充满笑声的喜剧演述场所,所有的禁令被搁置起来,所有的规则被乡土习惯逐一瓦解。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乃至对现存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民间语言的喜剧效果表达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官方的思想观念和民间思想观念在这里交锋,又是通过喜剧性的语言将官方思想“颠覆”和“炸毁”,以此重建民间精神、建立民间知识的威信和权力,显示出草根的无穷力量。
都镇湾的《皮匠驸马》故事的叙事语言诙谐、幽默而又关扣重生,它不仅有力地表达了都镇湾的喜剧传统精神,不仅传达出都镇湾民间幽默和诙谐的传统力量,而且故事的叙事语言暗含着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和乡民鲜明的传统倾向性,因此,《皮匠驸马》的语言一方面表达都镇湾的民间叙事传统,另一方面又在颠覆官方的知识界知识、重现都镇湾民间知识的光辉。
对于以语言取胜的文化来说,喜剧的精神就是语言的精神,而语言是最需要语境因素,没有语境,语言的独特魅力无法显现,没有语境无法分清依托语言展现的喜剧精神。《皮匠驸马》故事正是讲述者合理利用了有声语言和无声的手势语言特有的语境及其生成的意义系统的比照,全面而充分地展现了这类故事具有的喜剧精神,再现了民间喜剧传统的独特魅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林继富博客

上一条: ·[郑土有]中日民间目连故事及目连文化比较
下一条: ·[王焰安]对“鲁义姑姊”型传说的考察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