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杨栋 曹书杰]二十世纪《淮南子》研究
  作者:杨栋 曹书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32983
 

  
  三、《淮南子》的多元解读
  
  (一)文学特质的关照
  《淮南子》之文,《文心雕龙·诸子》评曰:“《淮南》汎採而文丽,斯则得百氏之华采,而辞气之大略也。” 认为其华丽之文辞,是隐括了诸子百家文章风格之大概。这与他在思想上以道家统驭诸子是一致的。又刘熙载在其《艺概·文概》中更具体地评论云:“《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淮南子》多用历史故实、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古今谚语等,因此其文极奇伟繁富、华赡宏肆。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说:“《淮南子》以其丰富的古史故实、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文学描写开拓了新的领域,其连类比喻、奇伟闳丽之文,也开后代散文风气之先。其在文学史上之地位,不容忽视。”
  张啸虎《论〈淮南子〉的文采》认为《淮南子》“上承先秦诸子的宏辩遗风,下开汉魏辞赋的华章先声,具有独特的文章风格与可取的艺术成就。探讨它,有助于理解秦汉之际文章的递嬗关系。” 张啸虎还有一篇《〈淮南子〉的文学特色》,认为《淮南子》的文采与文风,主要受道家影响,汪洋恣肆,纵横跌宕;改写优美的神话,艺术性增强;取譬推理,宣染夸张,富有想象力。但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充溢大量长篇铺叙,华藻雕饰,可以看作从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过渡形式。 另外,党圣元《〈淮南子〉对于情感与审美之关系的认识》是一篇研究《淮南子》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于大成《〈淮南子〉的文学价值》则就文章、小说、神话三方面去探讨《淮南子》的文学价值。 同类文章还有曹晋《刘安〈淮南子〉的文艺观》、崔希星《论〈淮南子〉的文艺创作观》、刘怀荣《文化一统的自觉追求与〈淮南子〉的文学思想》、曹晋《〈淮南子〉的赋笔特征》等。
  另外,一般的文学史著作也对《淮南子》的文学特质给予了关注,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即曾论述《淮南子》“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大量排比式的句子,与陆贾、贾谊等人的文章共开后世骈文之先河”。
  以文学内部研究为基础,从不同的视点,如文本的文学性特征、文本的文体特征、文艺思想等作文诠释对象,观照《淮南子》的文学特质,成为《淮南子》文学研究亟待关注的方向。
  (二)美学价值的探讨
  李泽厚、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辟有《淮南鸿烈的美学思想》,认为《淮南子》的美学,“对气象宏伟博大,质朴雄强的汉代艺术的一般特征作了美学的概括,很好地反映了汉代艺术所表现的时代精神”。“《淮南鸿烈》美学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环节。”并分别从美与自然之道,美的多样性、相对性和客观性,论“文”与“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论形、气、神,《淮南鸿烈》美学的评价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淮南子》对美的认识,都是在论证其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时谈到的,因而非常零散而不成系统。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摘选了二十几条《淮南子》中论美的文句。并认为“《淮南子》中的美学观点有彼此矛盾的情况,并未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其中大量的是道家思想。它对后来魏晋时期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 施昌东《汉代美学思想述评》认为《淮南子》对美的看法有以下几点:第一,《淮南子》认为天地之间具有天生自在的美;第二,除了天地之间天生自在的美之外,人类也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美;第三,承袭了《庄子》齐物论思想,美丑无差别,美丑是相对的;第四,《淮南子》还看到了事物的“美”在其内容与形式上的表现得多样性。 徐春凯《〈淮南子〉的文艺思想——汉初黄老思想在文艺领域的集中反映》、黎孟德《〈淮南子〉美学思想初探》也对《淮南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
  综合各家对《淮南子》美学思想的论述,我们认为《淮南子》大致从三个方面对“美”进行了阐释。
  第一,美的本质的认定,《淮南子》一方面继承庄子“齐物论”的思想,泯灭美丑差别。如《说山训》:“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求丑则不得丑,求不丑则有丑矣;不求美又不求丑,则无美无丑矣,是谓玄同。”⑪但另一方面,《淮南子》又承认美的存在,承认美与丑之差别,认为美是事物外在感观、事物内在品质内审美力量的对象化。这才是《淮南子》对“美”这个范畴的本质认定。
  第二,审美主体的认识,《淮南子》认为客体能否引起人的美感,决定因素在于审美主体。如《人间训》:“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另外《淮南子》对审美主体不仅加以区分,而且认为人具有的这种审美能力也是区别于鸟兽的特征之一。
  第三,美的形态的认识,《淮南子》以极大的气魄描述自然美的存在,又以豪迈的口吻体会崇高美的存在。

  (三)神话传说的研究
  《淮南子》中记载的神话传说相当多。但说《地形训》一篇,就有海外三十六国,有昆仑山的宏伟景象,有禹使太章,竖亥步量大地,有禹“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有对九州、八纮、八极的神话性质的解释等等,几乎就是一部《山海经》的缩写。
  《淮南子》书中所记录保存的神话材料片断,可资参考的很多,而它对大的功绩和贡献,乃是比较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了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羿射日除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
  四大神话,羿射日除害和嫦娥奔月,先秦时代已有零片记录,如《山海经》、《楚辞》诸书都有所记,而惟《淮南子》所记的,却是比较完整。嫦娥奔月神话,据《初学记》卷一所引,于“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个字,为今本所无,大约为后人删落了。羿射日神话,据《论衡》所引的《淮南子》,乃是尧自己本人“上射十日”,或“上射九日”,而不是“尧乃使羿……上射十日”。从“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看,似乎说是尧本人为民射日除害,更近情理。
  四大神话中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淮南子》所记,实为首见,气魄与规模,无愧宏伟,是神话的中坚;而此书首次揭出,于保存神话资料,应推许为重大贡献。
  刘起釪《古史续辨》说:“《淮南子》一书中,沿袭了不少先秦资料,而主要特点就是蒙上了阴阳五行说毒雾。如在该书《天文篇》、《时则篇》中,承《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之说,把按节令列的那些帝名和神名硬行分配给东、南、中、西、北五方,依次五方的帝是太皥、炎帝(赤帝)、黄帝、少昊、颛顼,五方的佐是句芒、朱明(祝融)、后土、蓐收、玄冥,等等。于是人间五帝又回到神话中,做了天上五行星之帝,把一些神话中的古神派做了他们的辅佐。高诱注只好把这说成是人间五帝死后托祀于天上这五方之帝。”
  杨荫深《略谈淮南子中的神话和传说》集中讨论了其中的神话传说成分,认为“其中颇多引用当时的神话和传说,实为研究西汉民间文学的一部很好的资料。” 龚维英的《〈淮南子〉阴阳之神与两性同体崇拜》也是对《淮南子》神话专题研究的论文,亦有一己之见。
  《淮南子》中记录保存了很多神话资料片断,其贡献最大的地方就是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共工触不周山等神话。这些神话在整个中国神话传说的演变长河中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同时每个神话的独特性的又是什么。可以说20世纪的学者基本上从上述两个方面对《淮南子》中的神话作了初步的描述和勾勒,这其中以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和《中国神话传说》为典范之作。但神话本身的研究并不是单纯的文艺学研究、也不是单纯的神话学研究,它必须以世界神话作为广阔的参照背景,同时广泛地借鉴和吸收当代国外人文科学发展中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文化人类学、语言学和文艺学中已经广泛使用的方法,对中国的神话进行新的解构与阐释。叶舒宪的《中国神话哲学》可谓此类研究的滥觞之作,但研究的空间还很大,需要用力的地方还很多。
  另外,对汉代音韵的研究,《淮南子》是一部绝好的语言资料。以散文为主,韵、骈、散结合的创作手法,是汉人著述的一大时尚。《淮南子》所代表的南方语言系统,与《老子》、屈赋、《庄子》相近,而与代表北方音系的《史记》等著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许多学者曾致力于其音韵的研究。《旧唐书·经籍志》杂家类有《淮南鸿烈音》二卷,何诱撰。而《新唐书·艺文志》载:“高诱注《淮南子》二十一卷,又《淮南鸿烈音》二卷”。现代语言学家罗常培、周祖谟曾作《淮南子韵谱》和发表《淮南子音韵研究》的专文,按照二十一卷的顺序,考察了《淮南子》中的入韵字。这是第一次用音韵学理论对《淮南子》用韵规律进行的探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道和]《荆楚岁时记》岁首占候风俗的文献考辨
下一条: ·[刘立志]汉代《诗》学与民俗文化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
·[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七十年述评·[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孙正国]《中国民间故事史》·[祝鹏程]2018年民间文学研究报告:以神话、传说与故事为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