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周星]饺子: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1]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0 | 点击数:33349
 


[1]本文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2]包子和饺子都是包馅的面食,其区别除形状不同,还在于“和面”时是否经过了发酵程序。参加阿部治平《黄色的大地悠久的村庄—黄土高原生活志》(日文)第91-92页,青木书店,1993年9月。
[3]赵建民著《鼎鼐谭薮》第241-251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月。星「餃子:儀礼化された民俗食品及びその象徴した意義」、愛知大学国際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会『文明21』第17号、20071月。
[4]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到“汤饼”,亦即煮食之“饼”,有学者认为它可能包括了后来的“面条”、“馄饨”与“水饺”等在内。至于“汤中牢丸”是否就是水饺,暂可存疑。参见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三)》第329-330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又见任百尊主编《中国食经》第485-486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2月。
[5]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四)》第661-663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6]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五)》第48-49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7]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五)》第288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8]吴正格编著《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第167页,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6月。
[9]此处所谓“西人”并非外国人,而是指中国西北地区的人们。
[10]此种专吃饺子皮的吃法,亦见于今日西安经营饺子宴的“德发长”饺子馆,据说,它是专门给带吃客来的导游们的“特典”。
[11]邱庞同著《中国面点史》第104页,青岛出版社,1995年1月。
[12]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滦州志》。
[13]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五)》第364-366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14]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第6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15]任百尊主编《中国食经》第493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2月。
[1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在提到“水晶角儿”、“煎角子”的同时,还提到“细料食骨食出儿”、“旋切细料食骨食出儿”;吴自牧《梦梁录》有“食骨食出儿”;《金瓶梅》也提到“烧食骨食出”等。古代的“食骨食出”,是否就是今山东一些地方所谓的“食骨食出”(饺子),尚需进一步考证。山东方言有“食古食查”,其义有二,在冀鲁官话中是指面疙瘩,但在胶辽官话中是指水饺。胶辽官话又有“食骨食查”、“食古食乍”,亦是指水饺。参阅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字典》第3506页,第6234页,中华书局,1999年4月。有人认为,胶东农村至今也是“饺子”、“骨出”或“骨乍”并用,或许这正是宋代“骨出”之称的传承,故也有理由把宋代文献里的“骨出”也看作是一种饺子。参见赵建民著《中国人的美食——饺子》第8-9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7]参阅吴正格编著《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第28-29页,第53-54页,第167-168页,第192-193页,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6月。
[18]山曼等著《山东民俗》第103页,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3月。
[19]贾蕙萱《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第109-1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0]李春方、樊国忠《闾巷话蔬食——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第4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12月。
[21]黄复主编《闯王的故乡》第48页,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10月。
[22]有时,也可能是米粉、荞面、莜面等。旧时穷人还有用高粱面、薯干面等做饺子皮的。
[23]常人春著《老北京的风俗》第12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4月。
[24]马秀玲著《宣化民俗面面观》第11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25]张建新主编《忻州地区春节民俗详录》第130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26]王仁兴著《中国年节食俗》第36-40页,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年5月。
[27]章仪明主编《淮扬饮食文化史》第145页,青岛出版社,1995年3月。
[28]张余、曹振武编著《山西民俗》第127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29]欧阳发主编《安徽民俗》第122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30]汪福宝、壮华峰主编《中国饮食文化辞典》第232-233页,1994年3月。
[31]钱来忠主编《四川民俗大典》第5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2]陈庆浩“巴黎中餐馆及其基本菜式的初步研究”, 陈慧俐主编《第六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财团法人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2000年9月。
[33]全国各地的饺子名吃,可检索任百尊主编《中国食经》一书,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2月。也可参考赵建民著《中国人的美食——饺子》第87-113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34]周锦主编《满汉全席》第18页,第25页,第91页,第134页,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8月。
[35]宋德胤编著《黑龙江民俗》第144页,第14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36]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六)》第470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37]1935年铅印本《阳原县志》。
[38]河合利光主编《生活文化论—来自文化人类学的视点》(日文),第55-56页,建帛社,1995年1月。
[39]高启安著《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第154页,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
[40]姚伟钧《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第149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41]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第123-124页,第241-242页,中华书局,1993年8月。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五)》第75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伊永文《明清饮食研究》第274页,(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发行,1998年3月。
[42]史耀增著《合阳风情》第35页,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12月。
[43]杨景震主编《陕西民俗》第144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44]刘永立编著《河南民俗》第278-279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45]杨继国、马青主编《宁夏民俗》第10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46]罗启荣等著《中国年节》第57-58页,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9月。
[47]柯杨编《中国风俗故事集(下册)》第211-212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跃世、金龙编《中国风俗传说故事》第124-125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48]居阅时、瞿明安主编《中国象征文化》第543-5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49]1933年铅印本《沧县志》。
[50]1935年铅印本《张北县志》。
[51]王圣荣“定襄饮食民俗漫谈”,《山西文史资料》第九十一辑,政协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4年1月。
[52]施立学、曹保明主编《吉林民俗》第177-17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53]何学威《中国风土谣谚释》第24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8月。
[54]尚洁主编《天津民俗》第179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55]武文主编《甘肃民俗》第11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56]1929年铅印本《翼城县志》:是日,“家道不论贫富,皆煮食饺子,亦普通之习俗也”。1934年铅印本《清河县志》:“年节惟元旦无贫富,普通食水饺子”。
[57]金丸良子《中国山东民俗志》(日文),第82-83页,古今书院,1987年3月。
[58]1932年铅印本《华阴县续志》。
[59]李春方、樊国忠《闾巷话蔬食——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第3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12月。
[60]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天津志略》。
[61]张建忠主编《陕西民俗采风(关中)》第53页,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4月。
[62]叶涛等编著《孔子故里风俗》第2页,华语教学出版社,1993年。
[63]山曼等著《山东民俗》第171页,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3月。
[64]杨淑玲、李文治《回族的习俗》第22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
[65]一说“饺子”与中国古代的货币“交子”谐音,故有恭喜发财和财富金钱之义。
[66]如1928年铅印本《辽阳县志》、1937年铅印本《海城县志》、1930年铅印本《台安县志》、1930年铅印本《桓仁县志》、1915年铅印本《铁岭县志》、1929年铅印本《开原县志》、1931年安东铅印本《安东县志》、1926年铅印本《双城县志》、1934年铅印本《梨树县志》等。
[67]1944年新中国印书馆铅印本《宜川县志》。
[68]杨景震主编《陕西民俗》第141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69]刘永立编著《河南民俗》第254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70]赵建民著《中国人的美食——饺子》第14-1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71]不过,在乳山一带,人们忌讳“四”与“事”谐音,担心新的一年里有“事”,故会回避“四”这一数字。
[72]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六)》第101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73]赵宗福主编《青海民俗》第159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74]李东印著《民族食俗》第45-46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5月。
[75]山曼等著《山东民俗》第6页,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3月。
[76]邱国珍著《中国传统食俗》第158页,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
[77]叶涛主编《山东民俗》第160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78]张余、曹振武编著《山西民俗》第194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79]宋德胤编著《黑龙江民俗》第194-19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80]刘永立编著《河南民俗》第254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81]张紫晨著《中国民俗与民俗学》第100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82]韩雪峰主编《辽宁民俗》第186-187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83]尚洁主编《天津民俗》第179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84]史耀增“馄饨和关中东府民俗”,宁锐、淡懿诚主编《中国民俗趣谈》,三秦出版社,1993年12月。
[85]蔡丰明著《上海都市民俗》第113页,学林出版社,2001年3月。
[86]雪犁主编《中华民俗源流集成(饮食卷)》第291-292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87]李春方、樊国忠《闾巷话蔬食——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第339-340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12月。
[88]杜学德主编《河北民俗》第149-151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89]山曼等著《山东民俗》第66页,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3月。
[90]李亦园教授曾归纳出华南乡民使用祭品的法则或逻辑,亦即以不同形式的祭品对应不同的祭祀对象,如用“全部”(全猪、全牛、全羊)与“部分”(大块的祭肉、小块的祭肉)分别对应于神灵、祖先及鬼魅地位的高低,用“生”(牺牲)、“半熟”和“煮熟”的祭品分别表达祭祀对象和人们之间的距离或彼此生疏与稔熟的关系。从华北地区有关饺子被用于祭祀的情形来看,除“荤”、“素”的区别外,食品祭物的数量如“神三鬼四”之类,也很值得关注。参见李亦园“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理论图像”,陈慧俐主编《第六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财团法人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2000年9月。
[91]“菇札”,可能系“食古食查”、“食骨食查”、“食古食乍”的近音转写。参见叶涛主编《山东民俗》第157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92]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上)》第59页,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12月。
[93]赵建民著《中国人的美食——饺子》第46-47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94]周虹《满族妇女生活与民俗文化研究》第1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95]爱新觉罗·瀛生、于润琦《京城旧俗》第16-1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7月。常人春著《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第65-6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11月。
[96]1928年铅印本《房山县志》、1934年铅印本《静海县志》、1935年中华书局铅印本《三河县志》、1935铅印本《新城县志》等。
[97]王天杞“福州满族婚俗”,载福建省民俗学会编《闽台婚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
[98]尚洁主编《天津民俗》第219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99]参阅周星“‘生’与‘熟’:汉人社会与文化中一组重要的民俗分类范畴”,ISA工作论文,1999年。
[100]杜学德主编《河北民俗》第183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101]赵建民著《中国人的美食——饺子》第44-4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02]高潮“鲁南的吉祥物和吉祥习俗”,《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
[103]杜平“我国当代饮食消费风俗的变迁”,陈勤建编《当代中国民俗学》260-27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
[104]参照波平美惠子《生活中的文化人类学》第44-66页,出窗社,1999年10月。
[105]阎成功著《陕西风物趣事》第7-11页,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9月。杨景震主编《陕西民俗》,第137-139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106]“60居民端出“子宴””,http://www.sina.com.cn 2006年5月2日,大众网-半都市报。
[107]冯创志“美社何以对‘饺子政策’情有独钟”,http://www.rednet.com.cn 2004年1月30日。
[108]李亦园“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理论图像”,陈慧俐主编《第六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财团法人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2000年9月。
[109]郭于华“关于‘吃’的文化人类学思考——评尤金·安德森的《中国食物》”,《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7 20:5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刁统菊]离心力:姻亲关系之于家族组织的一种影响
下一条: ·[张士闪]华北乡土语境中的梅花拳叙事分析
   相关链接
·[王雨蒙 秦天碧]《倦游杂录》中南方特殊的饮食习俗载录·[刘阳月 宋娟]论范成大“纪行三录”地方民俗史料价值
·[陈鹏程]明清小说中元宵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白露饮食习俗有何讲究?吃秋梨润燥 酿“白露米酒”
·[王霄冰]民俗关系:定义民俗与民俗学的新路径·[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
·[曹茂 秦莹]南方丝路重镇会理端午饮食习俗考·陈果艳:下次见我,别再问吃饺子没
·[林晓平]孔孟荀著作中的民俗史资料·[黄岚]清代东北地区满族饮食习俗考略
·彭高建:法律要体现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尊重·[张志春]称谓·原型·意义世界
·《中国民俗史》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萧放]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纲
·[崔岱远]北京人过年吃点啥·[郑杭生]中国民俗学界的一部争气之作
·[黄景春 郑艳]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萧放]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刍议
·《中国民俗史》喜获“山花奖”·[钟敬文]一个民族应该有一部像样的民俗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