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周星]饺子: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1]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0 | 点击数:33357
 
民俗美食:“好吃不过饺子”
 
    不仅历史上饺子有多种称谓,当代中国各个地方的饺子也有很多不同叫法。如“包子”(山东)、“水包子”(山东)、“疙瘩子”(陕西商州)或“疙瘩”(河南、青海农村)、“食骨食出”(山东沿海)[16]、“锅贴”(北京)或“锅烙”(东北)、“饽饽”等,饺子确实是有很多地方性名称,这多少可以说明其流传地域和品种均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饽饽”一词,据说是由满语而来的称谓,本意是指各种传统“面点”。满族传统的“饽饽”,如“苏子叶饽饽”、“豆面饽饽”、“搓条饽饽”等,一般是用豆面、黄米面或米面来制作的。老北京的满族把水饺叫“煮饽饽”,显然是用原有的“民俗称谓”或食物分类法接纳或涵盖了汉族式饮食习俗的结果。可以说正是在民间民俗文化的族际互动中,满族的“饽饽”和汉族的“饺子”之间发生了融合[17]
虽然饺子在各地的“民俗称谓”不尽相同,但有几句谚语却流传甚广,如“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等。这些谚语说明,普通民众大都把饺子视为美食。现在,饺子不仅是人们在节庆假日用以改善生活或款待客人时经常的选择,平时若时间和条件允许,也常被当作家常便饭。尤其在北方,饺子很大众化,几乎家家随时可做,人人都吃。但在南方一些地方,如江南,饺子往往只是一种“点心”,而非“主食”。北方的饺子一般较大,如山东省长岛县的“大鱼食骨食出”,以新鲜上岸的鲅鱼肉为陷,大小如拳,每碗只盛2-3个,春讯中熟人相见时问候,往往说:“吃几顿大食骨食出了?”[18]但在南方,如成都的饺子则个体较小。
饺子在漫长的历史上不断流传各地,形成为数众多的地方类型,成就了种类繁多的饺子家族。在中国各地的生活文化里,饺子的馅料、制作方法甚至吃法,一直都有很丰富的变化。和日本流行的“煎饺子”不同,中国以“水饺”为主流[19],但实际上,中国各地还有“煎饺子”(水煎饺)、“蒸饺”、“炸饺子”等。所谓“烫面饺子”,就多采用蒸熟的方法,蒸饺被认为容易保留馅料的“原汁原味”。据说旧时老北京的花市小吃,曾有一种颇为著名的“素炸扁食”。除了煮、蒸、煎,还有炸、烙、溜等,烹制方法不同或传热介质(开水、水蒸气、热油)不同,饺子自然也有所不同。即便同为水饺,也是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北京的水饺讲究薄皮、大馅;成都水饺则讲究个小、馅精,再伴以浓郁的佐料,所谓“红油水饺”即是。北京人讲究饺子馅里肉多,认为像个肉丸子的馅才好,天津人则习惯以水“打”馅,希望饺子馅有些滑溜劲为佳;山西人吃饺子讲究菜多肉少,东北人则偏好吃干煸馅的饺子。
若从馅料来说,饺子主要有素馅、肉馅及肉菜混合馅的不同。笔者小时在故乡(陕西商州),最喜欢吃祖母和母亲包的豆腐韭菜馅素饺子,这种素馅饺子往往还是除夕祭神或清明祭祖时的供物。素馅饺子也是各有特点,如在老天津,馅中据说不能少了酱豆腐和麻酱做配料。肉馅主要有猪肉馅、牛肉馅、羊肉馅、鱼肉馅和虾肉馅等。饺子馅的荤料,往往还会有海参、虾米、鸡肉、鸭肉等。汉人一般多喜欢吃猪肉馅饺子,纯素肉馅或加一点葱姜,被认为是质量很高的饺子,但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却是肉菜荤素混合,即在肉馅里添加一些蔬菜和其他诸如鸡蛋或虾米等馅料。但凡时令菜蔬,均可入馅。像西红柿、莲花白、大白菜、韭菜、菠菜、荠菜、韭黄、茴香、豆角、蒜苗、芹菜、黄花、柿子椒、黄瓜、萝卜、胡萝卜、西葫芦、茄子、冬瓜、茭白、竹笋、木耳、香菇、芦笋、莲藕、干萝卜丝等,均可和肉馅一起混合搅拌做成饺子馅。各地民间的饺子,大都是就地取材,按时令选择不同蔬菜,分别与猪肉或牛、羊肉配成馅料。老北京过去曾有一种“车前子饺子”,是用野菜“车前子”入馅,有清热、明目、止咳等功效,算得上“药膳饺子”了,有“竹枝词”说:“车前饺子贫家饭,清热明目来自然。谁知郊野真君子,何必分钱到药店。”[20]显然,饺子馅料的组合非常繁多,如西红柿鸡蛋馅、羊肉冬笋馅、茴香猪肉馅、羊肉胡萝卜馅、“三鲜馅”(大肉、虾米或鸡蛋、大葱)等,花样几乎是无限之多。不同馅料的饺子之间,味道自然会有细微差别。饺子重在吃馅,吃饺子的乐趣其实就是品尝不同馅料饺子的细微差别。可能是受到穆斯林和游牧民族生活文化的影响,北方和西北一些地方的汉人也很喜欢吃牛、羊肉馅饺子。像在陕北、晋北,人们喜欢吃“羊肉扁食”[21];在西安,回族民众发明了一种“酸汤水饺”,它以牛、羊肉为馅,并混合一些搅碎的蔬菜,同时也很受汉人欢迎。
尽管今日饺子的品类确实是空前丰富,但最普遍的仍是水饺。眼下,北方水饺较为一般的制作方法,通常是先将肉馅同切碎的韭菜(或其他任何可入馅的蔬菜)、葱末、姜末等一齐盛入钵内,加精盐、味精、酱油、五香粉等调料及少量水调匀;再将小麦粉[22]加水和匀、揉光,搓成长条,进而揪成一个个小面团;将小面团逐一压扁,再用擀面杖将其擀成直径约6-7厘米的饺子皮;包入饺子馅并把饺子皮对折合拢,粘合捏紧即可;接下来,将包好的饺子入锅煮熟,捞起便可食用。北方人吃饺子,大都喜欢蘸点醋和香油一起吃,或用醋、酱油、蒜泥、香油等调成佐料蘸着吃。北京人吃饺子尤其讲究佐醋,往往馅不同,醋也不同。如韭菜馅饺子佐姜末醋,羊肉白菜馅饺子佐蒜泥醋,菠菜馅饺子佐芥茉醋,春节期间的饺子一律用腊八醋,就腊八蒜[23]。陕西一带吃饺子,常在调配成的佐料蘸水里,加一点葱花和辣椒。饺子吃罢,通常再喝一碗饺子汤,民间叫“原汤化原食”。
实际上,饺子的制作方法和具体吃法,在细节上还有很多变化。如山西省介休一带,饺子皮是用手捏成;而我的陕西老家,除上述那样制作圆形饺子皮之外,还有一种方形或菱形饺子皮,即先是和手擀面一样,只是最后用刀把面切成较大的方形饺子皮而不是细长的面条;或者还有用小碗及瓶盖之类,在擀好的面上扣出一个个圆形的饺子皮。饺子主要是手工制作,形状虽以半月形或半圆形居多,但也因地、因人而并不完全相同,既有包(捏)饺子的,也有挤饺子的[24],手巧者往往会给饺子捏出“花边”(照片2)。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因饺子的包法不同,叫法也有多种,如“直连角角”、“食骨子饺子”、“花饺子”、“大花饺”等[25]。在南方的羊城,甚至还有形状圆月的饺子。饺子的吃法除捞出蘸佐料吃之外,还分别有“汤饺子”(很接近于馄饨的吃法)和“拌饺子”(很接近于捞面、拌面的吃法)等多种吃法。河南、陕西有些地方吃饺子,是连汤带饺子一块吃,汤内放入一些虾皮和佐料,一如馄饨那样的吃法[26]酸汤水饺就是典型的“汤饺子”,它是把羊肉水饺放在特制的酸汤内食用,酸汤内含有虾皮、熟芝麻、香菜末、韭菜末、牛油、香油、鸡油、甜醋、酱油等多达10多种的调味料。扬州一带的面食店往往喜欢将面条和肉馄饨盛于一碗,名曰“饺面”[27];关中把饺子、面条一起煮食,叫做“银线吊葫芦”。北京、沈阳等地的“火锅料理”中出现的饺子,个头极小,只有指头蛋儿大,吃这种饺子其实只是为了给食客带来一点情趣。
中国各地先后形成了很多独具地方风味的饺子名吃,像北京的三鲜饺子、烫面饺和锅贴,内蒙古阿拉善的“粉汤饺子”(俗称皮条拉石),沈阳的“老边饺子”(馅系煸炒),黑龙江的酸菜馅“冻饺子”,吉林的蒸饺,河南豫西的“粉皮水饺”,山西的莜面子(如“莜面蒸角角”[28])和“黎城菜饺”,河北承德的麒麟蒸饺(驴肉韭菜馅)和邯郸的“一篓油水饺”,山西太原的“认一力饺子”,陕北和晋北的羊肉水饺(米脂一带叫“羊肉扁食”),西安的酸汤水饺,山东各地的鱼肉水饺、高汤小饺(又名“状元饺”,多以海味为馅)、烫面饺子和“石蛤蟆水饺”等,南京的烫面蒸饺,安徽合肥的“三河米饺”(米粉皮包制、油炸)和屯溪的“冬瓜饺”[29],福建长汀的芋子饺(用毛芋子做皮),湖北的烫面灌汤蒸饺与牛肉抠饺子[30],湖南的烫面糖蒸饺和“糯米藕饺饵”,江西信丰的萝卜饺,成都的钟水饺(包括“红油水饺”和“清汤水饺”)[31]与南瓜蒸饺、“滴油蒸饺”(又名“小生帽”),云南的春城鲜虾饺和荠菜饺,上海的锅贴饺子和“荠菜饺子”(有时也称“荠菜馄饨”),浙江的“清明艾饺”,扬州的蟹黄蒸饺、笋肉饺,广东的潮州鱼饺、广州的广式水晶饺子、虾饺(羊城虾饺、羊城鲜虾饺)[32],广西的“粉角”(米粉为皮,荸荠末配肉馅,又称“马蹄米粉饺”)[33]。不言而喻,它们分别都是构成各地特色饮食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中有些还与特定的地方风物传说有关。
饺子虽然普通,却也登大雅之堂。大约形成于清中期并一直流传至今的所谓“满汉全席”,其中就有“四喜蒸饺”、“美味锅烙”、“蟹黄烧麦”、“白菜饺”等[34]。除了汉人,北方很多少数民族也都喜欢吃饺子。像东北满族和赫哲族的鱼肉水饺[35],朝鲜族的肉汤饺和“满德固”(狗肉大饺子)[36],天津回民的羊肉圆笼蒸饺与“白记水饺”,河北山海关回民的“老二位饺子”(以牛腰窝肉为馅),甘肃裕固族的羊肉冻饺,新疆维吾尔族的羊肉饺子等,都是很有名的民族食品。其中,维吾尔族是用羊肉汤煮饺子,汤中放进葱头、番茄丁、胡椒粉、香菜等;东北满族过去常用秫米面做饺子,正月二十五日祭仓神时,他们要做一种“填仓饺子”,据说这是一种以小菜根为馅的蒸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7 20:5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刁统菊]离心力:姻亲关系之于家族组织的一种影响
下一条: ·[张士闪]华北乡土语境中的梅花拳叙事分析
   相关链接
·[王雨蒙 秦天碧]《倦游杂录》中南方特殊的饮食习俗载录·[刘阳月 宋娟]论范成大“纪行三录”地方民俗史料价值
·[陈鹏程]明清小说中元宵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白露饮食习俗有何讲究?吃秋梨润燥 酿“白露米酒”
·[王霄冰]民俗关系:定义民俗与民俗学的新路径·[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
·[曹茂 秦莹]南方丝路重镇会理端午饮食习俗考·陈果艳:下次见我,别再问吃饺子没
·[林晓平]孔孟荀著作中的民俗史资料·[黄岚]清代东北地区满族饮食习俗考略
·彭高建:法律要体现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尊重·[张志春]称谓·原型·意义世界
·《中国民俗史》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萧放]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纲
·[崔岱远]北京人过年吃点啥·[郑杭生]中国民俗学界的一部争气之作
·[黄景春 郑艳]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萧放]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刍议
·《中国民俗史》喜获“山花奖”·[钟敬文]一个民族应该有一部像样的民俗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