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周星]饺子: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1]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0 | 点击数:33361
 
3、迎来送往:“上马饺子下马面”
在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省区,人们为亲友或客人送行时,最后一顿“饯行”的饭通常要吃饺子,民间对此俗有各种解释,或说饺子形似元宝,吃了“元宝”,亲人或客人出门就能一路顺风,发财吉利;或说饺子寓意“团圆”,送行吃饺子是为表达希望出门远行的亲友早日平安归来,重逢团聚的美意。至于“下马”吃面条,则因为面条像绳子,可绊住亲友或游子的腿脚,让他能多在家里住几日。俗话说“上马饺子下马面”,这句流传甚广的生活谣谚,其实还有很多大同小异的“异文”:“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上马的食骨食出,下马的面”,“起身饺子落身面”,“上轿(出嫁)饺子下轿面”、“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等。在天津,干脆就叫“长(面条)接短(饺子)送”。胶东一带把饺子叫做“菇札”,故有俗谚“出门菇札进门面”[91]。广州满族在亲友出远门时,也要包“饽饽”饯行,同样也有“上马饽饽下马面”的说法,这大概是把北方的风俗带到了羊城[92]
    大约是十多年前,笔者曾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一次和研究所的同事色音博士一起出差,去内蒙古赤峰市作田野调查。因为是出远门,早晨母亲很早起来,为我包饺子吃。到了火车站见到色音博士,聊起早餐的事,他说出门前,妻子为他做的早餐也是饺子。这让我多少有些意外,没想到陕西汉人和内蒙古的蒙古族,竟然都有送行吃饺子的民俗传承。一餐饺子之后,亲人远行,故也属伤感之事,故民间又有所谓“滚蛋饺子”的叫法。
    200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据说航天员杨利伟出发前的早餐,便是他的故乡辽西一带为亲人送行时经常要做的“吉祥饭”:一茴香牛肉的、具有西地方味特色的手工子和一碗又又透的“龙须面”。有关媒体报道,伟入伍后,多年来每次离家远行,父母亲都要按西当地的民间传统,包子或做龙须儿子行。当地认为,吃了子和龙须面,出门大事一定利。这次听说杨利伟去宇宙太空探险,他的父母便请求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后勤部门同意,特意按家乡西的习惯为他做了这顿壮行的“吉祥饭”,其中寄托了期盼他一切顺利、平安归来的心愿。
根据这种“迎来送往”的逻辑,饺子还被用于年末的“送神”。山东省一些地方如曲阜等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时须以糖和水饺为供品。糖是为了糊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后不说家里坏话;水饺则取“起身饺子落身面”的意思,希望灶王爷上天后能再次回来团聚。这种民俗的逻辑依据,大概是把灶王爷也看作是家里一个亲切的成员了。此外,在乡土亲情浓郁的农村,民间还素有食品馈赠的习俗,山东有俗话说“三碗食骨食出两碗面”,正是此意。作为礼物馈赠的饺子,一般应该煮熟,否则反倒可能使亲情变得生分起来。同时,馈赠的饺子还须是双数,不能是单数,双数意味着吉祥和睦,单数则显得不敬和失礼。
 
4、人生礼仪上的饺子
饺子作为一种礼仪食品,还经常在民间结婚、生子、来宾招待等很多场合出现。如它在很多地方的民间婚礼上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河南中部地方,姑娘出嫁前一天,街坊邻居要给新娘家送饺子,由新娘母亲煮熟后,再请送来饺子的邻居们一起分享。这种民俗里既有对新娘子的祝福和分享她的喜悦的含义,也有竞相展示做饺子的技艺的因素。至于新娘子上轿前,让她吃“上轿饺子”的习俗,则见于山东胶东一带,据说饺子多少不拘,但须偶数,成双成对。自这次吃了离别娘家的饺子,以后每逢过年都得在丈夫家吃团圆饺子了,饺子实寓意着家族成员的身份[93]
在婚礼上发挥重要功能的还有“子孙饺子”,又叫“子孙饽饽”,其寓意是祈嗣。在老北京,婚礼上的子孙饽饽,要在黄昏时由新人夫妇一起吃。它们其实就是个头较小的饺子,事先由女方家做好送到男方家,男方则需同时准备长寿面。子孙饺子和长寿面均不真正煮熟,由一位主妇喂两位新人各吃一口,同时说一些“白头偕老”、“儿孙满堂”、“福寿双全”的吉利话;这时由一个小孩在窗外大声发问:“生不生?”屋里新人夫妇则要回答:“生”。子孙饺子特意要由女方家送来,似乎意味着女方对出嫁女之具有生殖力持有一种责任(照片5)。类似这样的“子孙饽饽”,在清朝皇宫的大婚典礼上也曾出现过[94]。婚礼上吃“子孙饽饽”可能是满族的一种民俗,但它显然受到汉文化谐音象征的一些影响[95]此种风俗旧时在汉人中间也曾广为流传,据地方志记载,子孙饺子的民俗还见于北京房山、天津静海、河北的三河与新城等地[96]。在河南一些地方,是要由娘家带“随身饭”(饺子)去夫家,饺子数量和新娘子的年龄相当,在夫家进洞房后,由婆婆将带来的饺子煮成半生不熟,一番问答后,再把它倒在婚床之下。在这里,饺子实际成了新娘子具有的生殖力的象征。据说济南一带的子孙饽饽,先要由男方于纳吉这天送到女方家,随后和其它嫁妆一起返回男方家,然后再经过生熟与否的问答,这种场合的饺子一定意义上,可被看作是男女双方家庭有关新娘是否具有生殖力的一个相互确认和约定的象征性过程。
在福州满族的婚俗里,新婚之夜要由所谓“好命人”将大小水饺15个送入洞房,让新婚夫妇同吃;洞房外会有人询问:“子孙饽饽,生不生?”房内的“好命人”则必答:“生!”房外的人接着应声:“连生贵子!”。婚后第五天早晨,新娘子“拜大小”,为此,她要下厨房准备“子孙饺子”作为早饭,然后与公婆全家同食;这天早上会有许多客人来“看新娘”,新娘子须向客人敬献烟、茶、水果及“子孙饺子”。此外,在“回门”仪式里,女方家的宴会上也一定要有“子孙饺子”。福州的满族从清代起一直把这个习惯保留到今天[97]。无独有偶,广州的满族结婚时,婚礼上也有子孙饽饽,它是在一只饽饽中再包入12只小饽饽,取意子孙繁衍。
在天津,这种半生不熟的“子孙扁食”,要用“子孙筷子”从“子孙碗”里夹出来,喂给新娘子[98],为得就是求她说一声“生”。在河北邯郸市的矿区一带,新人夫妇进洞房后吃饺子时,新郎要回答“熟”,上饺子的嫂子们这时要戏虐地说“原来,你们早就熟了?”新娘子要回答“生”,嫂子们则说:“那你就要生了”。新郎和嫂子们围绕“熟”的问答,暗示着性关系的存在[99],其结果自然就是随后新娘子的“生”。有趣的是,婚礼接下来还有“种饺子”的情节,亦即把饺子分别摆放在洞房门口、窗台、炕头、灶膛等,以取“热气腾腾”的吉利[100]
在河南开封一带,产妇生孩子后第14天,有吃饺子的习俗,当地称为“捏骨缝”,民间逻辑是包饺子时捏合的动作有助于产后骨盆复合。此外,婴儿过“百日”和“周岁”时,有些地方往往还要包100个饺子,由家人替孩子吃掉,意思是为孩子“嚼灾禳邪”;若是为孩子认了干亲,每逢大年三十,干娘要为干儿子包12个豆腐小饺子,寓意是“凑福”(与“豆腐”音近相谐),据说这种以饺子为媒介的来往,一直要持续到孩子12岁时为止[10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7 20:5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刁统菊]离心力:姻亲关系之于家族组织的一种影响
下一条: ·[张士闪]华北乡土语境中的梅花拳叙事分析
   相关链接
·[王雨蒙 秦天碧]《倦游杂录》中南方特殊的饮食习俗载录·[刘阳月 宋娟]论范成大“纪行三录”地方民俗史料价值
·[陈鹏程]明清小说中元宵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白露饮食习俗有何讲究?吃秋梨润燥 酿“白露米酒”
·[王霄冰]民俗关系:定义民俗与民俗学的新路径·[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
·[曹茂 秦莹]南方丝路重镇会理端午饮食习俗考·陈果艳:下次见我,别再问吃饺子没
·[林晓平]孔孟荀著作中的民俗史资料·[黄岚]清代东北地区满族饮食习俗考略
·彭高建:法律要体现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尊重·[张志春]称谓·原型·意义世界
·《中国民俗史》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萧放]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纲
·[崔岱远]北京人过年吃点啥·[郑杭生]中国民俗学界的一部争气之作
·[黄景春 郑艳]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萧放]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刍议
·《中国民俗史》喜获“山花奖”·[钟敬文]一个民族应该有一部像样的民俗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