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的乡村文化实践
  作者:孙晓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3 | 点击数:18498
 

四、”雅化“”俗化“:乡村文化何处去

  1949年后,延安新文艺不仅需要如何进城、同样需要解决如何更普遍地进入乡村。对于新文艺进城中共似乎更为谨慎,由于”单位“的建立,文艺的组织也更为有效。例如为争取小市民,说新书在建国初期在城市是受到重视的,也采取了给说书等旧艺人办培训班等将办法将旧艺人组织进单位。宣传媒体对说书也很重视,除了报刊,广播电台会开设说新书节目,邀请旧艺人录制说新书节目,并发小米报酬,解决生活问题。”演出常常场场满堂,打破了说旧玩意儿售票最高记录(平常售票最高六七成),并在三场演完后,公家还要求他们续演一场,包了他一百多个座位,顾荣甫说:’从我们祖宗说起,就没有听说有人包我们座位的‘。以工人阶级为首的觉悟听众的批评督促,与新词演唱出的实际情形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了’脑子不换不行,新词不学吃不开‘的道理“[59]。如果说新文艺在城市工厂取得了对工人的有效组织和动员,在地方农村,新文艺的组织就没有那么有效,各地虽然各县都成立了民教馆,效果似乎不大。1950年,在《文艺报》的座谈会上,来自农村地方曲艺艺人怨声载道,纷纷抱怨当地政府对曲艺的轻视,”文联干部一谈话就是话剧、歌剧,对我们却是轻视的,所以有观众提出有些戏不该演,他们也不管“。在文艺大众化问题上,也一直有着低俗和高雅的辩论。列宁虽然说要给工人阶级看”马戏“,但是更强调要给他们听”交响乐“,毛泽东也表达同样的意思,他认为农村文化不能都是”人、口、刀“和”小放牛“,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文化现代性的焦虑。建国初期毛泽东认为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像”小脚女人“一样扭扭捏捏,这个焦虑同样表现在对文化的要求上:新文艺固然需要普及,但最终目的是”提高“。多数精英作家考虑得如果不是莎士比亚化,就是如何写出表现农村变革的类似俄罗斯现实主义大师们”史诗作品“。孟悦在《白毛女的启示》中分析了《白毛女》如何通过言情和”雅化“成功地取得城市市民认同,但”雅“化的《白毛女》能否进村?《白毛女》也曾做过”俗化“努力,不仅京剧演过,秧歌等其他剧种演过,连韩起祥也说过《白毛女》新书,但是似乎都没有能够”经典“化而流传下来。这种”低俗“和”高雅“的矛盾,自延安时代文抗和鲁艺就一直存在,并延续到建国以后。关于演大戏,周恩来也曾当面批评:”延安平剧院十年来搞出个《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以此下去再过二十年,也只能搞出三四个,这能演几天?梅兰芳一人就有百十来出戏,“ 因此,他要求延安文艺要从小戏入手搞,不要贪大戏,”好高骛远“[60]。1949年《文艺报》刊登一组讨论秧歌剧的笔谈,讨论如何”提高“秧歌剧。群众来信提出秧歌在城市能否有”出路“和”寿命“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强迫扭秧歌,重演了延安一度出现过的”不来扭秧歌就罚米“的错误做法。老艺人也瞧不起简单化的”解放秧歌“,出于对秧歌在城市演出的不满,各地来信要求提高秧歌,光未然说:”某些秧歌剧给人’千篇一律‘感觉,主要是在内容上反映生活较肤浅,不真实或不正确,有了公式化的毛病“[61]。与此相对,”五·四“以来轻视旧艺人的现象建国以后在”五·四“作家中依然存在,造成艺人和文化管理干部矛盾对立。国家虽然设立了戏改局,各地的文教机关已经开始出现了官僚作风,以至在”三反“期间,1952年中南区的各地的旧艺人都抱怨地方政府瞧不起和不理睬旧艺人,随便训话,处罚旧艺人[62]。53年戏曲汇演后,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直至1964年,老书如《小五义》、《三侠剑》依然在民间流行。与此对照的是,”新书《平原游击队》、《铁道枪声》、《敌后武工队》和《林海雪原》,没人听,听惯了武侠小说,谁听你这个?“,而且即便说新书,艺人新瓶装旧酒,偷梁换柱的现象也仍然存在[63]。这说明新文艺进入乡村的难度被乐观估计,1950年,老舍在《人民文学》上发表《鼓词与新诗》一文,详细比较了鼓词和新诗的差异,试图证明这两个文艺样式根本就是两条道,没有融合的可能[64]。老舍似乎也很绝望,”五·四“文学发展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难题。赵树理的看法更坚定:”’五·四‘以来的小说和新诗一样,在农村中根本没有培活了;旧小说(包括鼓词在内)在历史上虽然统治了农民思想很多年,造成了不少恶果,但在十年战争中,已被炮灰把它的影响冲淡了,现在说来,在这方面也是个了不起的空白“[65]。1958年,赵树理在曲艺观摩大会上直接批评当时的青年作家瞧不起曲艺的”一本书主义“:

  在前几年,有的作家和学习写作的青年们,都不大看不起曲艺。他们认为要写一本小说,就能成为作家,钱也拿的多,不久可以做作家协会的会员。名利双收。

  讨论赵树理不是本文的主要任务,有一点赵树理说的没错,今天的农村并不存在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二元对立,而其实就是一个”空白地带“。在此前提下,他提醒我们,书面文学不能取代”讲故事“。新文艺如果要进村,就必须脱离对现代小说对”书“的迷恋。如果说文化是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并决定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会主义文化如果要在乡村获得文化领导,就必须思考应该给乡村一个什么样的”现代“文化?从而将改造乡村文化与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这一点发生在四十年代延安的说书改造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验。左翼文化通过对说书人的改造,通过对娱乐的再政治化,成功地将”故事“从现代文学中释放出来,通过对集体世界的想象、对乡村公共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民主体的塑造,将个人的内心世界重新敞开。而植根于民间土壤中的说书等表演艺术也为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反省印刷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能,《刘巧团圆》不免幼稚,然而活泼,不免粗糙,然而生动。充满了新文艺的朝气和光晕。也正如本雅明所言,对讲故事的重视,也正是为了警惕现代印刷资本主义给我们带来的经验的贫乏。在左翼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相遇中,可以说,左翼文化提升了民间文学的品格,发生在1944年新说书运动,为我们今天处理”现代“文化和”民间“文化关系,提供了一种实践样式。今天我们寻访当年那些”讲故事的人“,意不在回到”前现代“,而是要努力跳出新旧格局,打破对于”雅“的”俗“或对立或等级的理解,并”开放我们的文学观念“。探讨叙事和经验分享的可能,为重新塑造中国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提供可能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制造国民》2012年06月1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继富]七十年成果弥足珍贵
下一条: ·[吕微]告别浪漫主义:中国民俗学的现代转换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
·[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