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的乡村文化实践
  作者:孙晓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3 | 点击数:18211
 

  [40]陈汝衡:《说书史话》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比如天桥的罗佩琳,”信口开河“唱”新书“,在解放前,他就能”把现代的时事,信口编成即情的词儿,打着锣鼓,不慌不忙的唱下去,唱得有声有色,唱得津津有味……小金牙永远有新鲜的词儿,永远换新鲜的片儿,也永远为一般人所捧场“ 另见《天桥艺人及其生活——王学智先生访谈录》,《北京档案史料》2006年2期,新华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41]浙东的”唱新闻“有三种形式:一是莲花落,多在良辰佳节出现,唱的歌词很短,多半是吉利的;一种是唱新闻,夏天的晚上最为流行。唱词的内容起自盘古开天地,一直到”现世活报“为止。或用”竹瓶“,或用”风阳花鼓“。把新事变成新闻,说大书。

  [42]张庚:《关于秧歌剧的三篇序》,《秧歌剧选集》一、二、三,1947年东北书店。

  [43]周而复:《刘巧团圆·后记》,《刘巧团圆》142页,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9年8月。

  [44]新的呢,旧的呢,都好,都有人要。老韩有些犹豫不定了,最后,他决断地说:”新旧都给你们说上一个吧,先说上个张玉兰参加选举会“……(王琳:《记韩起祥说书》,《北方文化》1946年8月,第2卷第6期

  [45]根据梦庚《北平戏剧界在进步中》,该文也交代了当时旧艺人侯宝林学习心得,担心变天思想。《文艺报》1949年1卷1期。

  [46]赵树理1958年在曲艺大会上大发言,载《曲艺》1958年10期。

  [47]林杉:《在山西从事戏剧活动的回忆》,《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运动回忆录》4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48]刘承宏:《编写新鼓词和改造旧艺人》,《文艺报》1949年9期。

  [49]胡孟祥:《韩起祥评传》133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

  [50]洛德:《故事歌手》195页,尹虎彪译,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51]老舍:《鼓词与新诗》,《人民文学》1950年2卷2期。

  [52]参见孟悦《白毛女的启示》中对大春形象的分析。

  [53]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54]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文艺报》1955年19期。

  [55]胡孟祥:《韩起祥评传》93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一说《刘巧团圆》的剧本首先是袁静创作的秦腔剧本,但是由韩起祥说书使得该故事流行。

  [56]参见《韩起祥传统书目选》,韩起祥口述,关润娟等整理,陕西省曲艺志编辑办公室编,1985(内部资料)。

  [57]洛德在《故事歌手》59-60页,尹虎彪译,中华书局2004年5月。

  [58]丁玲:《民间艺人李卜》,《解放日报》1944年10月30日。

  [59]梦庚:《北平戏剧界在进步中》,《文艺报》1949年1卷1期。

  [60]郭瑞:《难忘的教诲》,《延安评剧改革创业史料》33页,文津出版社1989年2月。

  [61]光未然:《秧歌舞和秧歌剧如何提高》,《文艺报》1949年9期。

  [62]尤其在五反后,艺人生活变得更困难(评薪后艺人生活水平根据有的艺人自己抱怨,也下降了,公家派来的管理人员要抽薪的、强迫向艺人借钱的,情况也有)。甚至假公济私,自己写剧本卖给剧团,通过自己剧本现象,只重视政治,不重视业务,艺人生活悲惨等现象。

  [63]为什么我们的新段子就有人瞧呢?我们唱新段子有声有色呀,那说书的不就是说吗?《双枪老太婆》这是我们的新段子,也有”旧瓶装新酒“,把老段子改了。《大过会》农村过会的这事儿,我们叫《天安门过会》,起一新名,天安门毛主席检阅这会,照样有人听。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词没改,名儿给改了。参见岳永逸《天桥艺人及其生活——王学智先生访谈录》,《北京档案史料》2006年1期、2期,新华出版社2006年3月、7月出版。

  [64]老舍:《鼓词与新诗》,《人民文学》1950年2卷2期。该文认为鼓词里生产不出新诗。新诗和鼓词(这里的鼓词包括各种说唱鼓词),是两种文艺样式。鼓词有自己固定的程式和套路和”辄“。二者各有优点。新诗表达自由。不受拘束,鼓词因受辄韵影响,造词受到局限。

  [65]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赵树理文集》第4卷,工人出版社198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制造国民》2012年06月1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继富]七十年成果弥足珍贵
下一条: ·[吕微]告别浪漫主义:中国民俗学的现代转换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
·[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