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
  作者:彭兆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5 | 点击数:20799
 

  概而言之,人类学自诞生以来,民族志研究就一直把记录和反映“真实性”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学科目标。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由此所引入的新的社会关系和结构因素,致使“真实性”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样态。另一方面,人类学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所关注的问题、采取的方法、形成的范式等,必然使他们在“真实性”样态的把握和反映上出现差异。既然“真实性”处于变化之中,那么,民族志对它的反映和解释亦在过程之中。同时,民族志研究的历史也构成了另一种“真实性”的学科样态,——不仅包括认知理念的时代性样态,实践原则的差异性样态,而且反映在民族志写作的范式性样态等;这些不同的样态无疑丰富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因篇幅所限,本文所讨论的范围虽无法涵盖“真实性”的全部内涵,但通过民族志研究中三个历时性样本的展示,以及不同时代对“真实性”认识之间的关联性,希望能够管中窥豹,以期对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借鉴作用。


注释:
  ① C.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p. 7.
  ② C.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pp. 9—10.
  ③ J. Clifford, G. E. Marcus (eds.),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p. 1.
  ④ E. Ohnuki-Tierney(ed.), Culture Through Time: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4.
  ⑤ 涂尔干、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⑥ 涂尔干、莫斯:《原始分类》,第100页。
  ⑦ 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0页。
  ⑧ 参见G·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蔡振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57页。
  ⑨ R. Williams,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252—253.
  ⑩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页。
  (11)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8页。
  (12)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43页。
  (13) K. K. Ruthven, Myth. 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79, p. 5.
  (14) 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页。
  (15)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诞生和成长中的自由》,谭伯杰译,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6页。
  (16)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17)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页。
  (18) 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刘文远等译,团结出版社,1991年,第387—388页。
  (19) 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第390—393页。故事太长作者有删减。
  (20) 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第30页。
  (21)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第7页。
  (22) P. Grimal,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Mythology.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 1986, pp. 306—308.
  (23) C. Levi-Strauss,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 1972, p. 208.
  (24) C. Levi-Strauss,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p. 211.
  (25) C. Levi-Strauss,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p. 212.
  (26) C. Levi-Strauss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p. 216.
  (27) C. Levi-Strauss,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p. 224.
  (28)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第22—23页。
  (29)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第28页。
  (30)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02页。
  (31)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第104—105页。
  (32) 马氏的民族志系列与其未经其授权发表的私人日记之间发生了巨大出入。博厄斯的女弟子米德秉承其师旨意,在萨摩亚岛上进行青春期研究,其研究成果被后学者弗里曼所提供的证据所质疑。两个例子都说明在同一种田野原则指导下的民族志研究,其结果可能出现巨大的、甚至根本性的差异。
  (33) E. Ohnuki-Tierney (ed.), Culture Through Time: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p. 279.
  (34)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603页。
  (35) Jean Comaroff and John Comaroff, Ethnography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Boulder, Colo: Westvies Press, 1992, p. 31.
  (36)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等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6—7页。
  (37) 克斯汀·海斯翠普:《他者的历史: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制作》,贾士蘅译,麦田出版社,1998年,第21—22页。
  (38) M. Sahlins, Islands of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p. 72.
  (39) M. Godelier, Myth and History: Reflections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Primitive Mi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p. 204.
  (40) E. Leach, Genesis as Myth. London: Grossman. 1969, p. 7.
  (41) 列维-斯特劳斯:《神话与意义》,杨德睿译,麦田出版社,2001年,第73—74页。
  (42) 汤因比:《历史研究》,第54页。
  (43) M. Sahlins,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1, pp. 10—11.
  (44) 戴维·哈尼:《詹姆斯·库克和太平洋的探险家》,颜可维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27页。
  (45) G. Obeyesekers, Captain Cook and the European Imagin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3.
  (46) James G. Frazer,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7.
  (47)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第45页。
  (48) M. Sahlins,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p. 9.
  (49) C. Levi-Strauss, Myth and Meaning: Cracking the Code of Cultur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8, p. 11.
  (50) R. Borofsky, Cook, Lono, Obeyeskere, and Sahlins. In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 38(2)(1996), p. 25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鲍江]符记图经:对“娲皇宫”的民族志探索
下一条: ·[刘珩]以“跨界表述”获取民族志的权威性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建军]可持续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从联合国世界蜜蜂日出发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
·5月20日:世界蜜蜂日·[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马荣良]虚构与真实·[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