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汤开建]西夏“秃发”考
  作者:汤开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8 | 点击数:22900
 
再看看第二种说法,即西夏秃发是推行党项羌的传统发式。这一说法的最基本前提是党项族原来就是“秃发”,但是,我们从现存的文献材料中还找不到在西夏秃发令颁布之前,党项羌之发式为“秃发”的材料。李蔚先生根据1965年宁夏石咀山西夏城址挖掘出的一个“秃发状瓷人头像”,即断言西夏秃发早在李德明时期即已开始,(注:李蔚.简明西夏史[M]第3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6~107.)如此则可进一步证明,党项原本就是秃发。这座西夏城据考证即省嵬城,省嵬城始建于李德明时期。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在这座城址里挖出了一个“秃发状瓷人头像”,就可证明西夏秃发始于李德明时期,难道省嵬城始建于德明时期,也毁坏于德明时期吗?据考古报告,该城址内还出土了南宋的“建炎通宝”与金代的“正隆元宝”,(注:宁夏自治区展览馆.宁夏石咀山西夏城址试掘[J].考古,1981,(1).)这就说明,该城在南宋初年仍然保存。为什么就不可以说这个“秃发状瓷人头像”是南宋时期的西夏产品呢?或干脆就是金人的产品呢?因为金人之俗也是“髡发”。所以西夏秃发始于德明时期的说法明显证据不足。那么,在西夏秃发令颁布之前党项民族是否“秃发”呢?回答是否定的。用两条材料即足以证明。如果在秃发令颁布之前党项族就是秃发,就不可能出现元昊“先自秃发”。元昊“先自秃发”即是给不愿意改变本民族原来发式的人做个榜样,但亦证明,在“秃法令”颁布前,元昊不是秃发,更不可能出现“民争秃其发”。本来就是“秃发”,还为什么“争秃其发”?可证,西夏秃发是推行党项羌的传统发式这一说法也是错误的提法。
最后再看第一种说法,即西夏秃发是为了恢复鲜卑的旧俗,也就是说,党项本就是鲜卑,秃发乃其原有之习俗。我赞同这一说法,但须作一些较详细的辨析。我们先看看在西夏秃发令颁布之前党项族是什么样的发式。文献中保留的材料极少,阎立本《西域图》载弥药人(弥药为西藏人对党项人的称呼)的发式是:
 
一王皮韬小髻,余发垂双辫如缕,皮袭玄靴,解衽交手按膝。一奴皮韬,发余垂独辫,朱袭玄靴者。(注:戴表元.剡源文集[M]卷四《唐画〈西域图〉》.)
 
《长编》卷三十五:
 
保忠(拓跋继捧)方寝,闻难作,单衣披发,仅以身免。(注:李焘.长编[M]卷三十五淳化五年三月戊辰条.)
 
《西域图》弥药人是辫发,《长编》拓跋氏是披发。其实,辫发即编发即披发,解辫则披也。此与西羌“被发覆面”(后汉书[M]卷八十七《西羌传》.)之“被发”相同,与吐蕃“辫发而萦之”(注:新唐书[M]卷二一六《吐蕃传》上.)的“辫发”亦相同。据此可知,在西夏秃发令之前党项人的发式为“辫发”与“披发”,与羌人的发式相同。
我们再看看有哪些民族的发式习俗为“秃发”和“髡发”。《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乌桓者,本东胡也。……父子男女相对踞蹲,以髡头为轻便。”(注:后汉书[M]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鲜卑,“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注:后汉书[M]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宋琪论契丹境内奚、霫、渤海民族时亦称:“并髡发左衽。”(注:宋会要辑稿[M]一九六册《蕃夷》.)契丹人无论男女,均为“髡发”,沈括使辽时,记载“其人剪发,妥其两髦。”(注:永乐大典[M]卷一○八七七引宋沈存中《西溪集·熙宁使虏图抄》.)苏颂使辽诗自注:“虏中多掠燕蓟之人,杂居番界,皆削顶垂发以从其俗。”(注:苏颂.苏魏公文集[M]卷十三《前使辽诗·和晨发柳河馆憩长源邮舍》.)耶律倍《骑射图》上的契丹男子都是剃光了头顶,四周留一圈头发,额前的头发较短,两鬓头发较长,头发的后部还梳了两根细辫。(注:耶律倍.骑射图[Z].转引韩世明.辽金生活掠影[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116.)女真之发式则是“男子髡顶”,(注:无名氏.大金吊伐录[M]卷三《枢密院告谕两路指挥》.)《大金吊伐录》卷三载:“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髡发,不如式者杀之。”(注:无名氏.大金吊伐录[M]卷三《枢密院告谕两路指挥》.)可见,东北地区鲜卑系统之民族均为“髡发”。髡发即秃发。
既知西夏秃发令之前党项民族的发式为“辫发”与“披发”,又知“秃发”或“髡发”为鲜卑系统民族之发式,则元昊的秃发令的政治目的,就是要把羌人的风俗习惯变为鲜卑的风俗习惯。为什么要这样?只有一种解释。党项民族原来就是东北地区鲜卑系统的民族,由于迁到西北地区居住,与羌族混居。进入羌地之鲜卑人遂逐渐“羌化”,到唐宋之时,原属于鲜卑系统的党项民族的风俗习惯已基本上“羌化”,或称“吐蕃化”。(注:参阅汤开建.关于西夏拓跋氏族属的几个问题[J].中国史研究,1986,(4).及汤开建.党项源流新证[J].西北民族研究[J].1995,(2).)元昊建国,为了唤醒党项民族的民族自尊,加强党项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故以恢复鲜卑旧俗——“秃发”为号召,并在姓氏上废除唐宋王朝的赐姓,恢复鲜卑旧姓“嵬名(元)”。(注:欧阳修.归田录[M]卷一第6页.)恢复鲜卑姓与恢复鲜卑习俗相辅相成,为元昊重建党项——鲜卑系统新王朝作准备。这就是西夏秃发令的主要政治目的。其次,就是以秃发为标志,统一境内各民族对鲜卑党项的认同。不管是汉人、吐蕃、回鹘、鞑靼,均要统一在“鲜卑党项”的旗帜下,秃不秃发则是检验每一民族部落对鲜卑党项族的态度,违者则处以死刑。一方面,秃发令的颁布在西夏获得广大党项部族民众的拥护,故有“民争秃其发”的记载;另一方面,“秃发令”的颁布也伤害了西夏境内其他民族的自尊,如汉人、吐蕃、回鹘,故必有对秃发令抵制的部族与地方,因此,元昊亦不得不以严酷的法令来强制推行,“三日不从令,许众杀之”。这样,西夏境内的秃发之风才逐渐普遍起来,甚至远被到西部的瓜沙州、北部的黑水城。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2期,第21~3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瞿明安]中国原始社会乱婚说质疑
下一条: ·[陈书录]吴歌越吟:诗化的江南民间文化
   相关链接
·[顾瑞强 孙令山]舜帝生地及其古迹考证·[察应坤]沙土褯子考证
·[赵秀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音巴雅尔考证·[秦燕春]一钗一簪中蕴含的活泼泼生气
·[傅谨]“戏曲”考 ·[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
·[谢桃坊]略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考证方法·[邓晓]巴人“土船”小考
·闻一多:《伏羲考》·[李小玲]从“历史演进法”看胡适小说考证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