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汤开建]西夏“秃发”考
  作者:汤开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8 | 点击数:22897
 
 
三、西夏秃发令的实施及执行范围和时间
 
明道二年(1033年)元昊颁布秃发令后,据吴广成记载:“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注:吴广成.西夏书事[M]卷十一明道二年三月条.)在元昊颁布了抗命者处死的秃发令后,西夏国内应该是获得了较普遍的实行,秃发成为党项民族的一种象征。《涑水记闻》卷十二载:
 
麟州之围,苗继宣募吏民有能通信求援于外者,通引官王吉应募,继宣问:须几人从行?吉曰:今虏骑百重,无所用众。请秃发,衣胡服,挟弓矢,赉糗粮,诈为胡人。(注:司马光.涑水记闻[M]卷十一,243页.)
 
为了乔装为党项人必须秃发,这就说明当时党项民族已经普遍地秃发。《长编》卷五一二还有一条宋哲宗时的材料:
 
环庆路熟户捉生伪冒、改名、剃发、穿耳、戴环、诈作诱到西界大小首领。(注:李焘.长编[M]卷五一二元符二年七日丙午条.)
 
这时已距秃发令的颁布有六十余年,但“剃发、穿耳、戴环”仍是党项民族的表征。这两条材料可以说明元昊的秃发令确实是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实行,并获得了相当长时间内的贯彻。
再从现存的考古材料来看,也可证明秃发令在西夏全方位的实施。莫高窟285窟北壁西部禅洞有西夏游人墨画像四身,游人头顶均用一横笔以示秃顶。(注: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M]第1章,47页.)榆林窟29窟壁画西夏供养人像,其中除了三位戴帽的供养人外,还有四人,即供养人的孙子及厮童,此四人全为“髡”顶发,四周留发。(注: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研究文集[C]附图88《西夏武官供养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武威林场西夏墓出土的木板画人物,其中有好几人均“髡”胪额之发。(注: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M]卷首附图8《武威林场西夏墓驭马木板画》,图9《武威林场西夏墓五男侍木板画》.)前苏联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陈列品第59号画像,其中有两个穿党项服装的人,头式为“秃发”。(注:前揭《西夏书籍业》第6章注释7。)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西夏特藏第984号、第2203号、第71号、第8100号画像,“画出的不戴帽子的大部分唐古特人都剃光了头,前额上方留着圆蓬头。圆蓬头上的两绺头发在两耳前面落下。”(注:前揭《西夏书籍业》第6章注释3。)从这些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西夏之秃发令不仅在首都兴庆府推行,也在西面的瓜沙州、南面的凉州、北面的黑水城贯彻实行。可以反映,元昊秃发令确实在全国大部分范围内有着实际的推行。
但有一条材料须引起我们重视,赵起《种太尉传》:
 
(熙宁)四年春正月,师由绥德次抚宁和市,夏羌迎降拥路,毡裘辫发,语言兜离,公劳抚慰,应接不暇。(注:赵起.种大尉传[M]2页,台北图书馆藏《穴砚斋史钞》中《宋武臣传》本。《种太尉传》蒙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曾瑞龙博士寄赠,特此致谢。)
 
这里称“夏羌”是“毡裘辫发”,此乃吐蕃之俗。《新唐书·吐蕃传》称:
  
吐蕃……衣率毡韦,……妇人辫发而萦之。(注:新唐书[M]卷二一六《吐蕃传》上.)
 
《汉书·终军传》称:
 
有解编发,削左衽,袭冠带,要衣裳,而蒙化者焉。注曰:编读曰辫。(注:汉书[M]卷六十四下《终军传》.)
 
编发就是辫发,解辫则为披发、被发,为西羌之俗,即《后汉书·西羌传》中的“被发”。(注:后汉书[M]卷八十七《西羌传》.)这一条材料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元昊秃发令颁布后,并不是西夏所有地区全部无条件执行,因为,直到熙宁四年(1071年)时绥德地区(即横山地区)的“夏羌”并未秃发,而是“辫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这与横山地区居住民族本身的特殊性有很大的关系。《宋史·宋琪传》称:
 
党项界东自河西银、夏,西至灵、盐,南距鄜、延,北连丰、会。厥土多荒隙,是前汉呼韩邪所处河南之地,幅员千里。从银、夏洎青、白两池,地惟沙碛,俗谓平夏拓跋,盖蕃姓也。自鄜、延以北,地多土山柏林,谓南山野利,盖羌族之号。(注:宋史[M]卷二六四《宋琪传》.)
 
同是党项民族,一个是拓跋氏,一个是野利氏,一个属平夏部,一个为南山部。这两大集团是党项族内实力最为强大的势力集团,而且有一定的差异。《唐大诏令集》卷一二九《洗雪平夏党项德音》:
 
平夏、南山,虽云有异,源流风俗本贯不殊。(注: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卷一二九《洗雪平夏党项德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瞿明安]中国原始社会乱婚说质疑
下一条: ·[陈书录]吴歌越吟:诗化的江南民间文化
   相关链接
·[顾瑞强 孙令山]舜帝生地及其古迹考证·[察应坤]沙土褯子考证
·[赵秀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音巴雅尔考证·[秦燕春]一钗一簪中蕴含的活泼泼生气
·[傅谨]“戏曲”考 ·[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
·[谢桃坊]略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考证方法·[邓晓]巴人“土船”小考
·闻一多:《伏羲考》·[李小玲]从“历史演进法”看胡适小说考证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