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王明珂]反思性研究与当代中国民族认同
  作者:王明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18 | 点击数:24014
 

  边缘研究:发掘未被察觉的思想范畴

  以上例子也说明反思性研究的一个研究取径——边缘研究。反思性研究,强调发掘深藏于我们知识理性(或文化)中的一些定见、偏见,或者,如Pierre Bourdieu所称,尝试理解我们未加思考的思想范畴(unthought category of thought)。而如此突破自身社会、文化甚至学科偏见的知识,常产生于对边缘、边界与异例的探索。我以一个具体的研究作说明。

  在当代中华民族认同下,人们常以“弟兄民族”来表示汉族与中华民族内各少数民族之紧密友好关系。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中,学者或认为“弟兄民族”这个词有太多的政治意涵,或至少不会认真思考它的意义。在一本近著《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中,我说明这个词语不只是个强调民族团结的口号,而更是一种历史心性的反映或残余。我最初得以认识此种历史心性,是在羌族田野研究中。在岷江上游许多羌、藏族村寨间,都流行着一种说明本地人来源的“弟兄祖先故事”。以松潘埃期沟为例,这条小沟中有三个寨子,当地人认为这三个寨子民众之来源为:从前这儿没有人,三个弟兄到这儿来,分别到三个地方建寨,他们就是三个寨子的始祖。我将弟兄祖先故事与我们所熟悉的民族历史叙事作比较,发现它们都有三个基本因素:血缘(blood ties)、地缘(territo rial ties)与两者在时间中的延续与变迁。我称此种由血缘、地缘及其在时间中之延续所构成的“历史”为“根基历史”。这是一种强调共同起源信念的历史记忆,它在人群间产生根基性情感(primordial attachments),以此凝聚并界定一共享空间资源之族群。以弟兄祖先故事来说,此种历史叙事之内容,以及其中最重要的符号——弟兄,皆隐喻着人群间对等的资源共享、分配与竞争。此文本及其符号所对应的沟中村寨社会本相便为:沟中几个村寨的民众(自称是那些弟兄祖先之后)共享、分配与竞争沟中资源。在如此情境或社会本相中,一种文化心性不断让人们生产、传述模式化的弟兄祖先故事(历史)——一种文本或表征。我称不断产生此模式化历史叙事的文化心性为“弟兄祖先历史心性”。(15)

  与“弟兄祖先历史心性”相对的是“英雄祖先历史心性”。它所产生的英雄圣王历史,是我们所熟悉且常深信不疑的历史——此处的“我们”指绝大多数文字文明中的人,包括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无论是黄帝子孙、成吉思汗之后、檀君之裔的历史,都是英雄圣王历史心性产物,相对于弟兄祖先故事(历史)产生于对等分享、分配、竞争的人群社会之间,英雄祖先历史则多见于中央化、阶序化的复杂社会中。这个例子不只反映文本与情境之关系,更反映文本结构(指历史心性)与情境结构(社会族群关系)间亦有对应关系。

  弟兄祖先故事与我们所熟悉的历史,皆为特定历史心性产物;在此,历史心性便是前面提及的“未加思考的思想范畴”。而我们得以认识它,乃由于探入一个边缘,一个对研究者而言陌生的知识理性界域。分析当地一种陌生的历史叙事,得知此叙事与社会本相间的关系。移动田野点到较汉化与较藏化的地区,或移动于不同世代的村民间,我搜集到不同的弟兄祖先故事。从这些弟兄祖先故事间文本符号的变化与村寨情境差异(世代变迁或藏化、汉化差异)的相对关系,我们更能确定本文与情境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历史心性如何映照情境本相并将之化为历史文本,也就是种种的弟兄祖先故事。

  对于这样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作一比喻。经由一个透光镜来观察一个目标物体,我们见到的是经过透镜呈现的像(表征);若要更清晰、完整地得知透镜后面的物体(本相),我们需移动透镜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如此我们才能由镜表之像(表征)的变化得知物体(本相)的真实形貌,及认识此透镜之性质(此隐喻研究者认识扭曲人们对本相认知的种种社会文化因素)。这个透镜比喻给我们更大的启发应是:让我们体认到,我们一向认为自己能清晰观看、认知的事务,如对历史与文化的观察、了解与描述,原来也是经过我们自己的透镜之扭曲。透镜也就是指影响我们认知的种种社会文化。如对绝大多数汉系中国人而言,英雄祖先历史心性便是我们的历史叙事与记忆文化的一部分,它让我们视其他历史叙事文化下的历史(叙事与记忆)如神话传说。

  了解并体认英雄祖先与弟兄祖先历史心性如何产生不同的历史记忆,以及它们分别对应的社会情境与本相,我们可以解读许多汉文献与少数民族文献中的文字历史记忆,汉与非汉人群之口述历史记忆,以及它们所对应的社会情境及其历史变迁。譬如,《国语》中有黄帝与炎帝为弟兄的记载,反映着在战国时期部分华夏知识菁英仍尝试由“弟兄祖先历史心性”所创作的历史,来统合分别以黄帝与炎帝为祖先的部族政治集团。如此更突显自战国末到《史记》成书的年代,黄帝成为终极之胜利者、统治者、英雄祖先与文明创造者,此一历史记忆之意义——它反映的现实本相是华夏认同与华夏国家之建立,以及华夏国家为集血缘、文化与政治为一体的中央化群体。

  我们也可以因此体认许多边缘人群的“弟兄祖先故事”,它们因华夏认同与华夏国家之形成而被边缘化,其历史也被视为神话传说而边缘化。如前面曾提及,《华阳国志》中称巴蜀为帝喾(黄帝之后)庶子所封之地。同书另一个记载却称,人皇兄弟共有九人,人皇自己居于中原,分封他的八个弟兄到八方边缘去;巴蜀便是人皇的一个弟兄受封之地。这也是个弟兄祖先历史心性下的历史叙事。它表述在当时部分巴蜀知识菁英心目中,他们与中原之人较对等的一种族群关系理想。唐宋中国汉文献《十道志》与《太平寰宇记》中,都记有湘西地区五溪蛮的两种历史,一说是古代巴国的五个王子弟兄,流亡到五溪地区,他们各据一溪称王。另一则为汉人赋予他们的族源传说(或历史),称“五溪蛮”是盘瓠(盘瓠)子孙。盘瓠在汉晋以来之汉文献传说中是一头神异的狗,它娶了公主,生下的后代便是南方蛮夷。这是一个污化的英雄祖先历史,与前面提及的箕子、太伯、庄蹻、无弋爰剑等失败的或污化的英雄祖先历史相似,皆为华夏在其英雄祖先历史心性下对四方异族历史的选择、想象与建构。(16)

  在华夏之西、西南与南方边缘人群中,自古以来便流行许多的弟兄祖先故事。(17) 如早期藏文书在解说所有吐蕃部族的由来时,常称各吐蕃地方族群起源于六兄弟。另外,藏文书《汉藏史集》中记载一则历史,称吐蕃人、蒙古人与汉人出于三个弟兄祖先。彝文书与近代彝族口传,皆称彝人、藏人与汉人原是三个哑巴弟兄,有一天他们突然开口说话,且说的是不同的话,他们分别成为三个民族的祖先。(18) 纳西族亦有类似故事,称说不同话的弟兄成为纳西族、藏族与白族之祖。(19) 云南野人山之非汉族群(今为景颇族)中,也曾有“野人”与汉人、摆夷原为三弟兄之说;另一说法则称他们为蚩尤子孙。布朗族民间传说也称,布朗、拉祜为双生兄弟,他们还有两个弟弟——汉族与傣族。(20) 四川省盐边苗族有一则民间传说,称苗族、汉族、彝族为三弟兄。本地白苗说同样的故事,但最后是两兄弟,哥哥是苗族祖先,弟弟是汉族祖先。(21) 认识弟兄祖先与英雄祖先此两种历史心性,以上这些叙事文本便不宜只被视为“民族神话传说”。反思性研究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何有些人群会创作这样的弟兄祖先故事?为何“我们”会视之为神话传说,而将英雄祖先历史叙事视为真实的历史?若原来以弟兄祖先故事为本地起源历史的人群也开始自称为蚩尤、盘瓠或三苗的后代,其意义如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由族群到民族:中国西南历史经验
下一条: ·[张利民]谈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乡村情结
   相关链接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张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语言能力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刘璨 高有鹏]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谱系·[张晨]“圩”场情感交融的历史过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方经验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王宪昭:在古老神话中解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