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青]敦煌本《搜神记》与天鹅处女型故事
  作者:王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7 | 点击数:21053
 

  四、田昆仑故事与田章故事复合的原因

  田章事迹为什么又能与田昆仑故事合并,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将田章附会为田昆仑之子,很明显是由于两人姓氏相同。大致上是在“由昆仑”演变为“田昆仑” 之后,田章故事便叠加到了田昆仑故事之后。由于田章是西部地区的一个著名智慧人物,据此便可将其智慧归因为他是天女之子。类似这样现象,笔者拟将其称之为民间故事的“攀附性”。在民间故事中,往往一些小小的相似,就会造成两个故事的结合与混杂,从而形成错杂纠结的故事形态。不过,就此一故事而言,两个故事的组合更有“天鹅处女型”故事形态模式上的原因。汤普桑指出天鹅处女型故事的欧洲形态基本上是一个复合故事,最常用有三种组合模式,即1、天鹅女+女婿任务+逃亡(AT313a);2、同1+禁入室母题(AT313b);3、上两种形式再续上“被遗忘的未婚妻”(AT313c)。[34]当我发现此一故事的最早形态後,我认为这三种模式都不是原型,原形应该是天鹅女+寻找失散妻子的男人(AT400)+难题求妻(ATH310)。 “寻妻”与“难题求妻”这两个情节在印度、泰国、于阗、西藏与西双版纳文本中都存在,而且占有相当重要的篇幅,但在中土非佛教汉语文本中基本上都被删略。我认为,“田昆仑”故事原本应该是有“寻妻”与“难题求妻”这两个情节的,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使得原来的“难题求妻”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智慧型故事,可以归类为“对聪明的考验”(ATH530),主角也由田昆仑本人变成了田章。而“难题考验”的形式,尚还保留了原始形态中“难题求妻”的痕迹,这既说明了民间故事中具有顽强的传承性的一面,但更体现出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具有变异性这一特点。这一变化,乃是此一故事本土化的重要一环。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婚姻最重要的功能是传种接代、延续香火,在婚姻关系中重视亲子感情而忽略爱情。所以,在印度文本乃至全世界其他各种异文中都有的为了爱情而不思饮食,为了寻妻而历尽艰险的情节在中国文本中被改动,而在印度文本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亲子之情则在中国文本的後半部分占了很大比重。为了适应当地文化而发生变异,乃是民间故事在流播过程中的一个通例。

  最後还要谈到一点,句本《搜神记》的编排方便了窃衣娶仙情节与孝子董永故事的组合。因为在此本中,第23条是“田昆仑窃衣娶仙”故事,第27条便是“孝子董永”故事,编排上的接近,使得一个纯粹的本土故事与一个外来故事能够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传说,这是句本《搜神记》对天鹅处女型故事在中国本土流播、发展的另一大贡献。

  结论

  敦煌本《搜神记》中的“田昆仑”故事,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产生于公元前7——10世纪的印度文献《百道梵书》中的洪呼王(补卢罗婆,Purūravas)与广延天女(优喱婆湿,Urvasī)故事,它在印度几乎家喻户晓,乃是梵语文学史上屡被称引、改编的经典。此一故事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全世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佛教传播这一路径。梵语文献中的“树屯(Sudhana)与曼诺拉(Manoharā)” 故事,在汉语、藏语、泰语、于阗语文献中均有相应的译本。不过,田昆仑故事似乎不像是通过宗教途径传播到敦煌的,更有可能是通过商业交往或其他方式传播。 “田章”此人最早可以追溯到《韩非子》所记载的“陈章”,汉魏以后的材料表明此人在民间已经成为一个智慧人物,并且其事迹已经流播到西部地区。这两个故事由于民间故事固有的攀附性特点而结合,使得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相对于此一故事的典型形态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即从“天鹅女+寻找失散妻子的男人(AT400)+难题求妻(ATH310)”演变为“天鹅女+对聪明的考验”(ATH530)”,从而完成了此一故事的本土化过程。
 

初稿于2002年11月22日
于2003年10月27日改毕

原刊于《汉学研究》22卷第1期

 

引用书目:

1傳統文獻:

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西晉·張華著,范寧校正 《博物志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1965。
東周·韓非子著,清·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2、近人論著

丁乃通 1983 《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王重民、劉銘恕 1962 《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國良 1986〈敦煌本《搜神記》考辨〉,《漢學研究》4·2:379─387。

向達 1939〈倫敦所藏敦煌卷子經眼目錄〉,收錄於向達(1957) 《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北京:三聯書店,頁195─239。
向達、王重民等 1957 《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汪玢玲 1983 〈天鵝處女型故事研究概觀〉,《民間文學論壇》1:40─51。
季羡林 1982 〈關於優喱婆濕〉,收錄於《中印文化關係史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頁378─404。

余嘉錫 1980 《四庫提要辨正》,北京,中華書局。

東方既曉 1989 〈《召樹屯》《朗退罕》淵源新證〉,《雲南社會科學》年1:111-114。

張錫厚 1982 〈敦煌寫本《搜神記》考辨〉,《文學評論叢刊》16:293─320,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建憲 1994 〈論中國天鵝仙女故事的類型〉,《民族文學研究》2:62─68。
許章真譯,貝利(H·W·Bailey)著 1989 〈中亞佛教時期的說講故事〉,載貝利等著,許章真譯,《西域與佛教文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頁3─33。
項楚 1986 〈敦煌本句道興《搜神記》補校〉,《文史》26:245-256,北京:中華書局。

傅光宇 1996 〈《召樹屯》源流辨析〉,《民族文學研究》3:23─30。

蔣述卓 1990 《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鄭凡等譯 1991 [美]斯蒂·湯普森(Stith Thompson)著 《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潘重規 1983 《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劉守華 1995 《比較故事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謝遠章 1982 〈召樹屯淵源考〉,《雲南社會科學》2:87-93。
鐘敬文 1985 〈中國的天鵝處女型故事〉,收錄於《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頁36─73。

Jaini,Padmanabh S.,  1966  “The Story of Sudhana and Manoharā:An Analysis of the Texts and the Borobudur Reliefs.”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Vol.ⅩⅩⅨ,pp.533-558.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欧亚学研究网 2004-11-30 21:39:0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
下一条: ·[刘魁立]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派
   相关链接
·[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袁瑾]民间文学的跨文本叙事
·[田雨璇]《搜神记》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谶纬故事比较·[田永甜]论《搜神记》“李寄斩蛇”故事的复杂性
·[崔红燕]《搜神记》中灾异说之变形类故事解读·[王青]天鹅处女型故事渊源再探
·[李剑国]干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