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分道扬镳的合作者
——以各类“公祭大典”“文化旅游节”为中心的讨论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6 | 点击数:20809
 
有什么家底打什么牌
许多学者指责那些大搞公祭活动的地区“穷折腾”,葛剑雄就曾指出,“这些祭祀地一般都不是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最近更扩大到一些贫困地区。”[28]
其实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难理解,正因为不是中心城市,工业欠发达、商业欠发达、传统的经济资源比较匮乏,才导致贫困,才更有必要绞尽脑汁挖掘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以期借助文化的东风,把当地的特色产品推向市场,打开新的局面。
1980年代,深圳刚刚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时候,他们就意识到,没有文化做支撑,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于是,深圳逐渐明确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策略,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指导思想。可是文化从哪里来呢?他们最初想到的是从传统民俗和现代生活中提炼部分文化特质,加以升华。
1988年开始,深圳每年举办10天“荔枝节”。对外的宣传口径是说:深圳市民有一个传统的习俗,每逢蝉鸣荔香时节,都要邀请海内外亲朋好友光临荔园,即摘即啖,既品尝了鲜荔的独特美味,又可饱览旖旎的荔乡风光,借此沟通感情,增进友谊。他们甚至把“传统荔枝节”形容成“往往是你争我夺,场面十分欢快。”
这当然是一套临时提炼出来的宣传口径,以前从未听说有哪位海外客人漂洋越海来深圳吃荔枝的,而且,深圳的荔枝在周边地区也毫无优势可言。其目的只不过是以荔枝为名,招引海外客商及内陆大贾,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文化联谊活动。
1980年代,“深圳经验”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东莞、从化、增城、茂名,以及广西灵山等地紧跟而上,相继设立“荔枝节”。荔枝节当然不只是吃荔枝,项庄舞剑,意在招商。短短十几年间,我们能数得出来的水果品种几乎全都有了自己的节日[29],有些地区没有什么特色水果,则干脆一网打尽所有水果,直接叫做水果节[30]
数量最多的当然还是为葡萄、苹果、桃、梨四大品种所设立的节日。桃和梨因为是单名,叫起来不大上口,为了把拗口的单名改成上口的双名,于是有了千变万化的组合。以桃为例,分别可以“某+桃”组合为蟠桃节、肥桃节、蜜桃节、大桃节、采桃节、摘桃节、品桃节(摘、采、品、蜜等字也可用于梨、枣等单字水果名前)等等,其中以蟠桃节名字漂亮,被选用的频率也较高。
果树都得开花,那么,花开烂漫的时候,不也可以举办一个关于“浪漫”的花的节日吗?于是,全国各地又冒出了几十个桃花节、梨花节、李花节、梅花节、杏花节、枣花节等等[31]
种水果的靠地吃饭。可是,那些北国苦寒之地,水果资源不足,他们能靠什么吃饭呢?聪明的哈尔滨人首先学会了靠天吃饭。
1980年代初,哈尔滨市委的有关同志在接待来哈观赏冰灯的港澳台胞过程中,发现他们不仅爱哈尔滨的冰灯,而且也爱哈尔滨的白雪,由此产生了举办冰雪节的设想19851月首届哈尔滨冰雪节开幕,当年接待国内外游人200多万人次。如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经有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的冬令盛典之一。
哈尔滨经验一样刺激着邻近的北部城市。我们可以看这样一组资料:1991年,吉林市举办首届“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1999年,满洲里举办首届“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国际冰雪节”[32]2001年,成都举办首届“中国(四川)南国冰雪节”。2003年,昌吉州举办“首届天山天池冰雪风情节”、阿尔山市举办“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冰雪节”。2004年,本溪市举办“首届本溪冰雪节”2005年,沈阳举办首届“中国沈阳国际冰雪节”、东乌旗举办“首届草原冰雪节”、张家口市举办首届“上水源国际冰雪节”。2006年,太原举办首届冰雪文化节。2007,长春举办首届“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暨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
那些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现代节日,则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著名的如青岛国际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成都国际美食节、杭州国际动漫节之类。但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举办宣传活动,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变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有什么家底打什么牌。
当然,那些底蕴不够深厚的节日未必一直举办下去。深圳荔枝节只办了10届,随着形势的变化,深圳人认为荔枝已经难以体现深圳的地位和影响,于是把荔枝节改成了“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直白地以高科技作为新诉求。淄博市也在举办了6届“国际陶瓷玻璃艺术节”之后宣布停办。我们可以预料,各种新兴的祭典和节日还将不断上演,而许多渐次褪色的节日和祭典则会陆续停办。历史总在不断地大浪淘沙。
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都得造出点声势,这对于那些好不容易撞上一次机遇的地区来说,就更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了。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襄樊会认为“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是襄樊不容错过的机遇,抓住并利用好这一难得的机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假如对这一机遇视而不见,我们将愧对历史、愧对时代、愧对市民、愧对后人。”[33]襄樊1800年等来了一次机会,当然得紧紧抓住大做文章,借助一个有力的宣传途径“打好诸葛亮文化牌”,以拉动三国文化旅游产业[3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刘锡诚]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
下一条: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
   相关链接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
·[石峰]祭品的“经权”逻辑 :一个仪式解释的本土观点及其扩展讨论 ·[赖婷]礼俗互动视角下的民间节日祭祖体系
·邵凤丽:《朱子<家礼>与传统社会民间祭祖礼仪实践》·[钟梦迪]松阳县叶氏祭祖的田野调查报告
·[邵凤丽]当代祭祖礼仪传统重建的内在生命力·[杨杰宏]多元化的南方史诗类型思考
·[曲木铁西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研究·[邵凤丽]当代祭祖礼仪模式初探
·[毕雪飞]春分秋分渡彼岸:日本佛教彼岸会与民间祭祖·三门祭冬,少长咸集聚亲情
·哈哈,中国人竟然也过圣诞节?·[张晓洁]从网络祭奠看传统祭祖新发展
·《祖灵的祭礼:彝族“尼木撮毕”大型祭祖仪式及其经籍考察研究》出版·[刁统菊 佘康乐]从“敬神”到“祭祖”
·[于晓雨]当代胶东农村的宗族习俗考察·陈建宪:祭祖形式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华人老家”山西大槐树文化遗产日推广“祭祖习俗”·山西洪洞大槐树将举办“中元节祭祖大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